1 / 107
文档名称: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ppt

格式:ppt   大小:6,462KB   页数:10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ppt

上传人:nnejja93 2017/7/11 文件大小:6.3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xxx人民医院肾内科
xxx
概述
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在进行血液透析前,首先要建立一条血管通路,又称血液通路。
通过血管通路,经过透析机和透析器的处理,将体内多余的水分、电解质及***清除出去,将接近正常成分的血液通过这条通路送回体内。
据统计,透析患者为建立血管通路和治疗血管通路的并发症,需花费1/4的住院时间和大量的经费,而对于患糖尿病、脉管炎、血管硬化性疾病及老年人等血管条件差者将花费更多。因此,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血透的基本保证。
历史
1733年 Stephen Hales玻璃管插入母马IJV测压
1905年 Bleichroder首先用于人体
1929年Forssman对急救给药意义
1952年 Awbaniac首次报告SCV
1962年Wilson 介绍监测CVP
1966年 Hermosura Colleagues首先报告IJV
理想的血透通路
具有充分的血流速,可以达到理想透析量。
手术方法尽可能简单,成功率高,使用寿命长。
危险性小,并发症发生机率低(感染、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和肢体末端缺血等)。
尽量不限制病人的活动。
目前的各种通路中,动静脉内瘘较接近以上条件。
一般根据病人血透的需要分为
长久性血管通路
临时性血管通路
外瘘既可作为临时性血管通路,也可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但目前已不再运用。
血管通路的类型
长久性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AVF)
所谓动-静脉内瘘即采用手术将动脉和静脉永久性的连接后,静脉扩张,管壁肥厚,可耐受穿刺针的反复穿刺。是一安全,且能提供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1966年,第一个动-静脉内瘘被建立,即将桡动脉与头静脉在皮下吻合,又称标准内瘘。
其优势在于:(1)位置表浅,容易暴露;(2)动脉与静脉距离近,易吻合,且无张力,同时头静脉较粗,口径与桡动脉相近;(3)接近腕关节,有足够的地方可供穿刺,一旦血管瘘闭塞,可继续向上作吻合。除标准内瘘外,还有其它内瘘形式,如尺静脉-贵要静脉,鼻咽窝内瘘,上臂内瘘,小腿内瘘及大腿内瘘等。
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经手术“连接”(吻合)
通常选择非主势手(有时选择腿)
动脉压导致静脉壁变厚和扩张(静脉动脉化-内瘘成熟),能够满足高血流速/表浅/可重复穿刺的要求
需要6周时间成熟
适用于慢性肾衰患者
动静脉内瘘
应在患者肌酐清除率<25 ml/min、血清肌酐> 4 mg/dL时,或者预期1年内需要透析的时候行内瘘手术。
通常用两支内瘘针穿刺进行血透;有时使用“单针”。
动静脉内瘘
推荐内瘘制作的位置
肱动脉和头静脉
桡动脉和头静脉
优点:并发症少,寿命长。
缺点:AVF成熟一般需要4–8周,如需提前使用,至少应在2–3周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