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比较文学核心价值观.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较文学核心价值观.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7/3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较文学核心价值观.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比较文学核心价值观
一、变异学的理论背景及基本内涵
曹顺庆教授1995年提出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失语症”,认为五四之后中国消逝了文化断层,继而在面对强势的西方思想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论话语和言说系统,也就丢失比较之可比性变异的客观事实,我们既不能像比较文学法国学派那样去忘却和忽视,由于只要有语际转换,只要有时空挪移,只要涉及不同的文明,变异是确定存在的,实证性的求同只是一种乌托邦,一种学理上的梦幻;也不能像美国学派那样去躲避和拒绝,由于从一种辩证哲学的角度来看,异质性凭什么不能作为一种可比性论域而存在?比较不仅仅是从同的角度来画出一个圈,然后在这个圈中带着镣铐跳舞。对“异”的分析和清理,其实也是一种比较。不同文明之间的异质性也是一种比较的价值。更不能像中国学派那样去“不知”,不知意味着行为的盲目性。比较的出路不在于单纯求同,而是要主动求异,要争论文化过滤中的意义变迁问题,当然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异”,而是要追求“制造性叛逆”。
2
4
二、文明异质性与比较文学变异性
比较文学最初是跨文化争论,后来,曹顺庆教授把它变成跨文明争论,其实不仅仅是术语上的变更,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学科理论思想,曹顺庆先生认为“文化”较之“文明”,还缺乏一种对更宏观的异质性的考查,如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就认为只有在同一个文明圈内才能比较,曹先生认为他的局限就在于它的“跨文化”而不是“跨文明”,他认为“跨文明”就是“强调对不同文明之间异质性的争论”。那么,学贯中西的钱钟书的比较文学争论是不是跨文明争论呢?在于连看来,他的致命之要害也和刘若愚一样,在于求“同”,只不过,刘若愚是更典型的以西释中的模式,而钱钟书则是意义相像基础上的类比,于连说“我很鄙视他,他学识渊博,对中国传统了如指掌,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他的比较方法是一种近似法,一种不断接近的方法:一句话的意思和另一句话的意思最终是相同的。我觉得这种比较收效不大。在这个问题上我提到过刘若愚,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前言里与他拉开了距离,我认为他动身点错了,他试图用一种典型的西方模式考察中国诗学,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没有什么价值。”因此,于连的比较争论策略就是,完全回避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影响、关联和指涉,比较不是在一个文明圈之内加以类比,换言之,两种文明,假如所追求的意义之重叠性越大,那么,两者相加之总和就没有重叠性小的两者相加的总和大。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开放异质文明之间的对话,假如文明之间总是求同,那么,会慢慢缩小差异,尽管我们可以“存异”,但是这个存却是从理论上的一种放任的意识,而没有意识到这个“异”对总价值的作用。所以,于连的无关性的比较争论策略的重要价值就在于:比较争论并不是必需要建立在“同”和“异”的基础之上进行开放求同去异、求同存异等相关性比较,真正的比较不是为比较而比较,而是在“不比较”的过程中实现“比较”。曹顺庆教授指出:“可以说,中国比较文学就是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催生出来的,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结果。文明冲突中的异质性和变异性大于共同性,而异质性与变异性是中国比较文学的表现形态,也是跨文明争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在‘求同’思维下从事跨文化争论,是会面临诸多困难的,而变异才是现今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应当着重争论的内容。”。
5
三、无关性、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