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寒论》肺系病证治浅析
肺上通鼻窍,外合皮毛,是五脏中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易受外邪之侵而发病。肺主治节,与其他脏腑如大肠、脾胃、肾、心、肝等关系密切,易感了治疗用药的禁忌证,其中桂枝汤禁忌3条,麻黄汤禁忌9条,小柴胡汤2条,进一步指导治疗用方。
辨变证
《伤寒论》不仅提出临床失治或误治后,临床证候发生变化,更加指出针对变证的治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对治疗原则指出“辨汗下先后”,针对具体症状如热证之虚烦、邪热雍肺和下利虚证之心阳虚、阳虚兼水气、脾虚、肾阳虚、阴阳两虚:结胸和痞证等辨证治疗均有细致论述。仲景之变证与西医呼吸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出现过程相似,可见其思维之慎密,用药之精湛。临床上老师经常说“感冒是万病之源”多体现于此。临床上曾以患者发热已退为由,推论自己用方有效,但病人出现它证且时有加重征象,问师曰:“何也?”师曰:“恶治,变证。”认真学习《伤寒论》认识到热退非均为邪去之征,外感以驱邪为要务,以方测证,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2 咳喘证治
咳喘为咳嗽、哮病、喘病、肺胀、悬饮等肺系病的共有症状。咳喘多因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发展而形成,可有痰鸣气喘症状,时轻时重,病情发展多逐渐加重,后期发作与间歇分界不显。《伤寒论》中所论述咳喘的辨治,除了痰饮及外感等引起的咳嗽、哮喘,还包括了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急促、困难等疾患。与西医学发展认为呼吸困难与肺、心、脑、肝、肾及精神因素等均相关,具有相似性,并指导临床审证应用。
风寒束肺
治以散寒平喘太阳之气虽然其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但要很好地布达于体表,行使卫外的功能,要依赖于上焦肺气的宣发。卫气通于肺,邪袭皮毛,卫气闭郁,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调,咳喘病发生。病机为外感风寒,营卫不调,气逆咳喘。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两方均宜用。两方辨证的关键在于喘而表虚有汗或表实无汗,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COPD、过敏性哮喘等有风寒表证的患者。
太阳伤寒表实证见喘息,如《伤寒论》中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36条“太阳和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寒邪雍肺,肺气失宣则表实无汗而喘,其中第35条除喘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无汗等,故宜麻黄汤,外散其风寒。
太阳病中风表虚有汗兼喘咳。新感引发宿疾,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误下,病证发生兼夹。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这两条辨证要点均为寒邪雍肺或新感风寒引动宿喘发作。
外寒内饮
治以温肺化饮平喘其辨证要点①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气喘,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弦紧;②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治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平喘,表里同治。《伤寒论》第40条、第41条两条均为上焦素有停饮,又感风寒,外寒里饮相搏,肺气上逆则咳喘。40条以干呕发热而咳为主症,41条以咳而微喘为主症。临床常用小青龙汤治疗急、慢性气管炎及哮喘急性发作、以及肺心病等属寒饮伏肺兼有表寒证所致咳喘者,若寒饮郁热较盛,咳喘伴发热烦躁,用小青龙汤加以石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