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兴趣与勤奋
张丁丹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反映了中国部分家长、学生和老师心目中成功的外语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哪个或哪几个方面的因素。着重分析了兴趣、勤奋与外语学习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系。并通过个案分析说明兴趣才是外语学习的成功长、学生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意无意的重“勤奋”,轻“兴趣”,则是因为“兴趣”的源头是人的心理内部欲求,一旦断了源头从外部就无法有效的找回这种动力了。而“勤奋”的源头在于人的外在心理欲求,可以从外部不断的输入能量。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很明显“勤奋”比“兴趣”更具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于是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总是想方设法从无到有的培养孩子勉强自己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的毅力,却不懂得开发出现成的兴趣来实现英语学习的飞跃。不过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只要我们让“兴趣”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那么它对成功外语学习的贡献是远远大于“勤奋”的。
二、个案分析
对外语学习来说,“兴趣”必将带来最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最大的学习动力。这是外语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靠“兴趣”来学外语和靠“勤奋”学外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乐”在其中,而后者“苦”在其中。人们只要是做乐在其中的事,就会不知疲倦,正所谓“乐此不疲”。所以,当学生对外语教学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充满兴趣时,必然会有饱满的学习状态,惊人的学习效率。另外,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问题总是勤于思考、乐于练习,而持续生动有效的练习则是学好外语的基本前提条件。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还对一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详尽的访谈。该受访者是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的。初中时的英语老师和蔼可亲,鼓励学生不怕出错用英语交流,注重口语听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因此,初中三年该受访者英语学习非常轻松且成绩出色。高中时她遇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英语老师。按理说,在这位极富教学和应试经验的老师的指引下,凭他初中时打下的良好基础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高考中英语应该是她的强项。但实际上他高考英语仅有70几分,差不多刚好总分的一半。为什么会这样呢?
初中的老师重口语、听力,重交际,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趣味化,允许失败,鼓励异想天开,尊重需求,提倡合作,鼓励探究,共同参与,以一名帮助者、欣赏者、支持者的身份走近学生。充分的课堂对话练习,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在交际中玩耍,从而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爱好。学生自然想说、敢说,且觉得自己聪明能干,从而对外语学习充满了自信。
而进入高中后,受访者虽原本也“勤奋”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硬背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进行枯燥机械重复的练习。而且一旦出错,就罚抄罚做罚背几遍、十几遍。这种传统的惩罚方式不仅无形地增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怕出错,没安全感,不自信,更可怕的是,题海战术、疲劳战术逼迫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扼杀学生学习英语的快感,导致学生的逐渐产生惰性,以及极度厌烦外语学习的情绪。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心理本质,追求新异本来就是人类求知的天然动力。确切地说重复枯燥机械的练习又怎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英语学习、追求用英语交际的人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挖掘、维系。如果没有“兴趣”,仅靠“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