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2015胃痛 优化版.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5胃痛 优化版.doc

上传人:s1188831 2017/7/13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5胃痛 优化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芷江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一科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5优化版)
胃痛(消化性溃疡)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病名:胃痛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主要症状:胃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西医病名: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5)HP检测阳性。
(二)疾病分期
Al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主证:①胃痛暴作、恶寒喜暖;②得温痛减,遇寒加重;③脉弦紧。
次证:①口淡不渴;②或喜热饮;③舌淡苔薄白。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本证。

主证:①胃脘疼痛,胀满拒按;②嗳腐吞酸③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④脉滑。
次证:①不思饮食,大便不爽;②吐后痛减,得矢气及便后稍舒;③舌苔厚腻。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本证。

主证:①胃脘胀痛,痛连两胁;②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③嗳气、矢气则痛舒;④脉弦。
次证:①胸闷嗳气,喜叹息;②大便不畅;③舌苔多薄白。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本证。

主证:①胃脘疼痛,痛势急迫,有灼热感;②口干口苦,口干不欲饮;③吞酸嘈杂;④脉弦数或脉弦。
次证:①烦躁易怒;②大便秘,小便黄;③喜冷饮;④舌红,苔黄或腻。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本证。

主证:①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②痛有定处,按之痛甚;③吐血黑便④脉涩。
次证:①痛时持久,食后加剧;②入夜痛甚;③失眠多梦;④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主证: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③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④脉虚弱或迟缓。
次证: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泛吐清水,手足不温;③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

主证:①胃隐痛或灼痛;②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③大便干燥;④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次证:①口干舌燥;②纳呆干呕;③失眠多梦;④手足心热;⑤小便淡黄;⑥脉细数。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本证。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证机概要: 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 高良姜、香附、乌药、陈皮、木香、吴茱萸。
加减用药:如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藿香等以疏散散寒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夹食滞,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中成药:温胃散寒颗粒。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神曲、山楂、茯苓、陈皮、制半夏、莱菔子、连翘。
加减用药: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若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中成药:健胃消食片。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 柴胡、芍药、川芎、枳壳、陈皮、甘草、香附。
加减用药:如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