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加強军事人力资源建设,深化兵役制度的改革,拓宽士官选拔培养渠道等重大举措都在高职院校当中相继推行。士官作为我国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应该共同协商制定出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从源头上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军队的士官招生产生兴趣。
首先要制定的就是士官报考军校的政策法规,这是所有构架得以成立的基本,当学生了解到军队的士官招收意向时,这些法规是最直接的说明,也是学生衡量自身是否与军队的需求匹配的直接标准。制定士官报考军校的政策法规,能够让很多优秀的高质量的学生拥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让符合军队需求的人才可以在军队服役的过程中,有更宽广的前途可以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愿意进入军队。其次,还应该持续推进士官的“双证”制实施。所谓的“双证”,就是学生在成为军队的士官以后,可以获得军队认可的相关证明同时还能够获得企业专业技术岗位上的技术能力证明,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军队当中拥有相关的资格,还能够更好地灵活适应未来的工作变化,实现学生的双栖就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免除后顾之忧,即使在未来离开军队,也可以进入社会,继续自己的职业发展,保障学生的未来生活。举例来说,在军民融合的前提之下,学生在高职院校当中学习的专业技能能够服务于军队,而军队当中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军队当中的技术实践,同时也可以利用到未来的职业岗位当中,这样无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途如何,都可以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优化士官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士官岗位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必须把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军队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上文中提到由于军队的人才需求一向保密,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时,也无法将军队的需求与自身的教学结合起来,这造成了军队在招收相关人才时,往往面对的是人才资源不足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就只能按照市场中企业的人才需求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导致更多的人才在毕业之后直接流入市场,陷入了一种人才匮乏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想要让军队破除这种窘境,就必须把学校授课和基地实训相结合,使高职院校当中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都与部队的需求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和专业素养。
想要真正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深度的改革。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的政治背景合格,同时军队应该与相关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挑选教育质量高的高职院校作为军队合作的试点院校,提高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同时还要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会派遣军队内部人员,到学校中与高职院校教师共同编写职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引入军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比如高科技信息化、新装备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融入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中来。其次,还要强化实践教育环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方法构建高级士官培训的网络体系,搭建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入部队进行实践学习,增强学生对军队身份的认同感。
(三)建立多元化的互动式士官人才评价机制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当前的军队招生考核机制不成熟对于高职院校所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