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茶叶保存》.ppt

格式:ppt   大小:1,077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茶叶保存》.ppt

上传人:相惜 2022/7/31 文件大小:1.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茶叶保存》.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七章
茶叶保存
整理课件
1. 茶叶的入库
接货、验收、入库
入库是仓储的开始,是茶叶保管工作的基础,必须做好接货、验收、入库三项工作。
接货——即做好各项接货准备工作(如场地、人力、工具、货位等)工艺指标,无防潮纸罐,无塑料内袋等包装的半成品和成品茶,保管员有权拒绝验收入库。
合理储存的基本原理:茶叶储藏的变质机理及其调整。
合理储存的关键:茶叶干燥,环境低温,少氧避光,杜绝污染源。
整理课件
茶叶储藏方法
1、常温储藏:
2、低温储藏:
3、充氮储藏 :
4、除氧剂的储藏:
5、真空储藏 :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真空包装机
整理课件
除氧剂
整理课件
不同类茶的储藏
1、绿茶储藏
①要求“新茶香”0~5℃贮藏。
②着重于色泽和滋味,温度5~10℃。
③喜爱滋味温和,20℃储3~5周,一定后熟作用。
④外销:时间长、路途远、含水量应低。
2、红茶及乌龙茶储藏
经一定时间后熟后品质反而提高,可先经一年半载的普通储藏,再放入冷藏库保管。
3、名优茶储藏
(1)灰储法:
(2)炭储法:
整理课件
家庭小量茶叶贮藏法
1、瓦坛贮藏法;
2、金属罐贮藏法;
3、热水瓶贮藏法;
4、塑料袋贮藏法;
5、冰箱贮藏法;
整理课件
茶叶储存中的养护
茶叶在储存中其品质变化主要有陈化、霉变、吸潮、串味和断碎等几种,这些变化主要由于茶叶内化学成分的自然氧化、微生物繁殖、吸附性和机械作用所造成。
整理课件
(1)茶叶品质变化的种类
1、茶叶陈化——在储存过程中茶叶品质变化到一定程度,达到成熟品质最佳,当成熟期结束,茶叶品质便逐渐下降,色泽变褐,有陈气味。滋味变平和失去新鲜感,并带有“哈喇味”这种变化称为“陈化作用”,因此在储存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延长茶叶后熟期,避免陈化的提早出现。
2、茶叶霉变——茶叶表面容易着生各种霉菌,在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合成或分解产物产生令人讨厌的气味,俗称霉味,菌体细胞本身的色素及分泌色素造成茶叶色泽改变,霉变与含水量有关,超过规定值,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活性条件,霉菌就会大量的繁殖。
整理课件
3、茶叶返潮——在高湿条件下,茶含水量升高,当由6%—12%左右,手感疲软,即称反潮。其结果:条索变松、香气低弱,滋味淡薄,俗称“走味”或“失风”,返潮后,即使再干燥,原有品质也难恢复,茶叶有陈化、霉变的可能。
4、茶叶串味——即吸收异味而变质,长时间干燥有可能消除,但色香味易起变化,变成劣质或陈茶。
5、茶叶断碎——在保质含水量状态下,易受到外力冲击极易断碎,破坏原有的形状规格,使茶叶质量下降,因此在装卸、运输、储存操作过程中,要采取相应措施。
整理课件
3、茶叶返潮——在高湿条件下,茶含水量升高,当由6%—12%左右,手感疲软,即称反潮。其结果:条索变松、香气低弱,滋味淡薄,俗称“走味”或“失风”,返潮后,即使再干燥,原有品质也难恢复,茶叶有陈化、霉变的可能。
4、茶叶串味——即吸收异味而变质,长时间干燥有可能消除,但色香味易起变化,变成劣质或陈茶。
5、茶叶断碎——在保质含水量状态下,易受到外力冲击极易断碎,破坏原有的形状规格,使茶叶质量下降,因此在装卸、运输、储存操作过程中,要采取相应措施。
整理课件
1、定期测定水平含量
①烘箱法:103+20C恒重法或1200C60min快速法。
②***化钴试纸法:100g茶与试纸密封30分钟,取出与标准色比较。4%兰色、5%紫色、6%红紫色、7%紫红色、8%红色。
2、通风、排湿 干燥晴天、低温天气,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可以排湿降温;而在外界气温高或湿度大(如霉雨季节)的天气则要关闭好库房门窗,不宜通风,而要吸潮,用吸潮剂(生石灰、***化钙、木炭)或空气去湿机吸湿。
整理课件
真空包装
整理课件
3、密封 密封的方法有货架密封,货垛密封,库内小室密封,及整体库密封等。茶叶可采用货垛密封法,密封的形式常与通风或吸潮的方法结合使用。
4、定期检查 加强库房,屋顶,门窗以及周围污染源的检查工作,对库房漏雨,门窗破损的要及时维修,附近异杂气味污染要及时排除。
5、对库存时间长或正在劣变的茶叶及时补火。
整理课件
茶叶的出库
茶叶出库包括备货、复核、装车、清理四项工作。
1、备货
按照出库凭证上的要求进行备货,规定发货批次者按规定批次备货,未定批次的,按先进先出受潮先出的原则备货,注意数量,等级,规格与凭证相符。
2、复核
为防止差错,备好货后,必须再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