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切莫看轻模仿,切莫只剩模仿
周国安 每学期6至8篇大作文,10多篇小作文,这应是大多数初中同学真实的写作状态。六个学期,100多篇大小作文下来,临近中考,总还有一些同学发慌、发愁,不晓得中考作文怎么写。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巴的样子,我又不由自主地把手缩了回去。我略略有些沮丧,为自己不勇敢的表现。老师确实讲错了,我说出来本是一件好事,老师说不定还会表扬我呢。虽然这样,犹豫了很久,我一直没举手。
英语老师可能看到了我异常的举动,关切地问:“潘金秋。你怎么了?”我有些脸红,慌张地赶紧说没什么。
客观地说,两则片段都写得可圈可点。第一则从写“有一丝小得意”到怕“丢脸”,怕被人“笑掉大牙”,到觉得“还是等别人报答案吧”,这里多次渲染“怕”,也因为怕,丧失了一次展现自信的机会。曲折的心理,写出了一个不够自信的学生的心底微澜。
第二则写得一波五折:“很想站起来,告诉她这个错误”是一波。“万一我的感觉错了呢”是一折:“略略壮了壮胆”是二折;“又不由自主地把手缩了回去”是三折:“略略有些沮丧”是四折;“犹豫了很久,我一直没举手”是五折。在心理刻画中,还穿插动作、神态描写,更全面地展示了片刻的情绪波动。
从模仿的难易度和精彩度看,后一则更出色一些。
经典片段二
我已经有四年没有吃过白面做的面食了――而我统共才活了二十五年。它宛如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它没有经过发酵,还饱含着小麦花的芬芳,饱含着夏日的阳光,饱含着高原的令人心醉的泥土气,饱含着收割时的汗水,饱含着一切食物的原始的香味……
忽然,我在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
它就印在白面面馍馍的表皮上,非常非常的清晰,从它的大小,我甚至能辨认出来,它是个中指的指印。从纹路上来看,它是个罗,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湖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
噗!我一颗清亮的泪滴在手中的馍馍上了,
这一段出自作家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写男主人公在饥饿状态下接过别人“施舍”的一只白面馍馍,仔细端详、品味的细腻感受。
我们还是先读帖。这一片段,由两个细节组成,一个细节诉诸味觉,一个细节诉诸视觉。它们的特点首先是细,细到入微,细到纤毫。不要说一
个白面馍馍,就是蟹黄汤包,吃了就是吃了,觉得鲜美而已,有谁会慢慢咀嚼其中到底包含哪些芬芳、哪些香味呢?印在馍馍上的一个指纹印,一般人都不会留意吧,但作者捕捉到了,而且注意到这是一个“罗”,而不是“箕”,还用一个比喻把它细致地描绘出来。描写还富于想象力,想象很曼妙,一片馍入口,作者由此联想到小麦花、夏日阳光、高原的泥土气、收割的汗水;一个指纹印,能联想到春日湖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贴切、丰富、新鲜的联想,确实很迷人。
接着着手临帖。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会把玩、端详、体味某个具体物件,它会让我们在一瞬间浮想联翩,感慨不已。这一瞬间,虽然只有几秒钟、几十秒钟,却是让我们记忆深刻、回味久长的瞬间,并将滋润我们的情感和生活。
以下是三则临帖的草稿。
以上片段模仿,适宜于“定点爆破”,如果你想在短期内提升某一具体的写作技能,可采用此法。
如果在整篇、整体的层面上提升写作技能,则要“转益多师”,即博采众家之长,这位作家的好处学一点,那篇美文的优点学一点。书法练习也是如此,初始先专临一家,以后则“钟(钟繇)王颜柳”各取所长,这样,才能从专临的那一家风格里“走”出来,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风格。
片段一:我手里握着一串糖葫芦。猛咬一颗,满口是酸甜交融的美妙滋味。仔细看,糖葫芦红得发亮,糖水伴着口水淌在手心了:手指岔开,指间就有像蛛丝一样绵长的糖丝了。糖葫芦上已经有山楂露在外面,好似合苞待放的花骨朵。这时,口中酸甜的滋味渐渐淡去,牙缝间密密实实塞满了粘牙的糖黏儿。仅存的两颗糖葫芦。在竹签上摇摇晃晃。好像不倒翁一般。
,
片段二:乳白色的水里,静静沉着乳白色的米。我打开煤气灶,慢慢升温、冒气、沸腾……掀开锅盖,热气伴着米香扑面而来。水更像奶了。米也膨胀开来。表面结着一层膜,可以当镜子照,我可以看见自己。睁大的眼睛,乌黑的头发……喝上一口,饱含着温暖的感觉,饱含着幸福的味道,饱含着田野的气息;嚼上一口,饱含着稻米的芬芳。饱含着父母的汗水,饱含着一切的美好。
片段三:我口中含着一颗滚烫的白果,我的心也是滚烫的。因为这是妈妈夜里从床上爬起来为一直咳嗽不止的我熬制的。它的外表被一层冰糖包裹着,好似一颗光亮的宝石。一入口,它外层的冰糖浆就全都融化了。只剩下苦在舌尖萦绕,在口中回荡。这苦是白果成长中的艰辛,这苦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