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统美德仁义
2
中华传统美德——仁义
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老子》第十八章著:“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一路升官。管仲却倒楣,三次被国君罢官。鲍叔安慰他说:“这并不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行,实在是时运不济,不能被国君赏识。再等等看,一定会有你出头之日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一齐去打仗。战斗进行得很激烈,齐军接连发起了三次进攻,双方士兵短兵相接,死伤无数。管仲和鲍叔并肩作战,但每到危机关头,管仲就情不自禁地躲到鲍叔后面去,鲍叔却勇敢地抵挡敌人,保护管仲撤(ch
13
è)退。战斗结束后,战士们纷纷指责管仲胆怯行为。鲍叔却为他解围,说:“管仲不是怕死,他因为想到了家中年迈的母亲,如果他死在战场上,有谁能奉养他的老母亲呢?我保护他撤退就是要成全他的一片孝心。”
齐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小白,一个叫公子纠(ji
13
ū)。襄公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争当国君打起仗来。当时鲍叔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在战场上,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带钩,险些伤了他的性命。但是公子纠的队伍却吃了败仗,他们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打败了亲兄弟,自己当上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huán)公。他为了斩草除根,逼鲁国人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抓到齐国来。
管仲披枷戴锁,坐在囚车里,心里难过极了。回到齐国去,等待他的不是断头台,就是折磨人的监禁。他倒不在乎死,只是自己的一身抱负还未
15
能施展出来,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未免可惜。
他终于到了齐国的都城,进了齐桓公的宫殿。奇怪,怎么没有手持鬼头大刀的刽(guì)子手?只见一群人向他走来。前面那位威严的君主一定是桓公了,在他身旁的大臣竟然是自己相交数十年的老友鲍叔,可是身为阶下囚,他如何面对老友?
15
齐桓公挥一挥手,左右侍者迅速打开囚车,解除管仲身上的锁链。管仲正惊愕(è)间,桓公已经伸出双手扶他起来,说:“先生受惊了!以前的事不提了。从今往后,你愿意辅佐我吗?”管仲更吃惊了,他向鲍叔投去探寻的目光,见到的是老友鼓励的微笑。他听见桓公继续说:“鲍先生劝我忘记你那一箭之仇,两军相交各为其主嘛,我原谅你。听鲍先生说,你有治国安邦的才干,不知是不是真的?”
鲍叔赶紧走上前来对桓公说:“大王如果想安于现状,满足于做齐国一
17
国之君,那么用我这样的人就足够了;如果你想称霸(bà)诸侯,那就非得任用管仲不可。他的才智远远超过臣等,足以做齐国的相国!”
桓公问:“让管仲做我的相国,你怎么办呢?”
鲍叔回答:“我愿意退居管仲之下。”
“那不是太委屈你了吗?”桓公又问。
“只要对国家有利,只要这个位置适合管仲发挥他的专长,我就心满意足了,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17
”
于是,齐桓公就拜管仲做了相国。管仲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诸侯纷纷归服,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人们齐声称赞管仲贤能,管仲却说:“这些都多亏了鲍叔的推荐,他是真正的贤能之人。父母生养我,给了我一次生命,鲍叔理解我,帮助我,举荐我,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管鲍相交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怀着一颗爱心去关心和帮助朋友。只有无私的奉献和不断地谅解,才能使友谊的纽带更加坚固。
19
仁义巷的故事
清期,仁义巷这个地方没有房子,是一片平地。据说当朝宰相张英家与一位姓叶的待郎家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pí)临而居,都要在这片平地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当时张夫人要求姓叶的盖房子时先让出三尺(一墙宽),以免将来姓叶的房子下雨时雨水流到姓张的房子上。姓叶的不肯让,说“地皮已经划好了,为什么要我让出三尺?”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就想用张英
19
的权势压叶家。之后不久,张夫人收到了张英的来信。
信内只写了四句话:“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此后旁边再有人盖房,也照样让出三尺。就这样,一边让三尺,两边让六尺,就形成了一条胡同。后来人就
20
给它起名叫“仁义巷”。
钱学森勇渡重洋归祖国
在我国西北部有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古代,沿着这条路,中华民族的文明曾远播欧亚,而现代它又以我国航天事业的雄飞而闻名海外。在这里极目远眺是一座连一座的古长城峰火台,一望无际的是黄土坡和戈(gē)壁滩。就在这地广人稀的地方,座落着我国著名的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