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胃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组成】
五苓散3g,平胃散3g。姜、枣煎,空心服。
【功效】
祛湿和胃。
【验案】
周某,女,67岁。初诊:1993年2月16日。胃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组成】
五苓散3g,平胃散3g。姜、枣煎,空心服。
【功效】
祛湿和胃。
【验案】
周某,女,67岁。初诊:1993年2月16日。主诉:胃脘及下腹窜痛1月余。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始胃脘部胀痛,堵闷不舒,窜及下腹部胀痛不适,纳食尚可,无吞酸、嘈杂,无胃脘灼烤感,口黏不爽,小便多,无尿急、尿频、尿痛,双小腿沉重、酸困乏力,舌苔白厚,舌质暗红,左脉弦,右脉滑略弦。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年,(160/95mmHg)左右,曾高达24/(180/110mmHg),间断服用降压药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肾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月经16~50,孕2胎,足月顺产1子1女,均健康。查体:舌苔白厚,舌质暗红,左弦,右滑略弦。诊断:中医为胃脘痛;西医为胃痛(原因待查)。辨证:中运不健,湿浊内停,升降失司,土壅不郁,发为胃脘痛、腹痛之证。治法:健脾化湿,宽中和胃,佐以理气益肾。处方:制香附12g,厚朴12g,苏梗10g,藿香10g,茯苓30g,陈皮6g,青皮6g,广木香6g,猪苓20g,泽泻20g,佩兰10g,车前子(包)12g,桑寄生30g,川断18g,桑螵蛸12g。14剂,水煎服。追访:1993年3月2日患者服上药后,胃脘及下腹窜胀疼痛已愈,余症状亦消失。如常。
【按语】临证中重视辨证论治,每治一病皆要辨其根源,即找出其病因病机,不可盲目地千篇一律地选用某法某方。本患者系胃脘痛,但四诊合参后,知其乃因中运不健,湿浊内停,升降失司,土壅木郁所致,所以在治疗中并未用许多理气止痛之药,而采取健脾化湿,宽中和胃,少佐理气益肾之品,方选胃苓汤(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味治之,10余剂即愈。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
生姜10g,半夏10g,茯苓10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和胃止呕,化饮降逆。
【验案】
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一年前不明原因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香,曾服用疏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病人诉说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气不通畅,胸膈间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