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忏悔录》读后感10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40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忏悔录》读后感10篇.docx

上传人:杏杏铺 2022/8/2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忏悔录》读后感10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忏悔录》读后感10篇
《忏悔录》读后感 篇1
为什么要注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因为还有另外两部《忏悔录》,分别是卢梭和奥古斯丁所著。在我看来,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感,可能是组成一个人内心情感或特性的基本因素。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论吧。就想是七巧板一样,几种同样的普遍的情感,经过不同的组合,演化成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特性。又或者可以说是乐高玩具,几个简洁重复的积木好像可以拼接出整个世界。










最起先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相识,即人人都一样。意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慧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所以说,既然相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虚荣与自我爱护,或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爱护我确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爱护之间的界限好像很模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我这里所说的自我爱护,并不是物理上的爱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爱护。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精神的打击,通常状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在我所读到的卢梭的忏悔录中,他即运用文章赐予了攻击他的人以反击。在这里,既可以是认为是在他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认为是他对于攻击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公允公正,他也有自我辩解的成分。这能不能叫做虚荣呢?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在这里,我想这个判定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应当是既是又不是吧……










《忏悔录》读后感 篇4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宏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灵敏而定。”在第一章的一起先,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别出心裁”的相识是正确的。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探讨,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华蜜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相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觉,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剧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旧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实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华蜜,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盼。记忆和期盼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盼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盼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相比,它恰恰是最简单背离上帝,导致傲慢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傲慢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的确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需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盼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华蜜的。


第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