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胰岛素的分泌
讲解思路
分泌途径
生理性分泌模式
胰岛素的双相分泌
分泌途径
胰岛素原分解成胰岛素、C肽、精氨酸和赖氨酸
成熟颗粒内的INS(胰岛素)与锌离子结合成晶体向微小管移动,依靠其缩力,进而与细胞膜融合
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胰岛素和C肽
分泌途径
合成的胰岛素六聚体图像
中心紫色代表二价锌离子
位于B链第10位的组氨酸残基的咪唑环与锌原子方向一致,依靠B链C端的第24位和26位的氨基酸残基之间的氢链,形成六聚体,最终形成反向平行的片状结构。
锌结晶胰岛素的立体结构=3+2
分泌途径
胰岛B细胞
生理信号
入血
生理信号:葡萄糖浓度增加,精氨酸刺激等
生物信号作用于胰岛B细胞时,成熟的分泌颗粒通过胞吐而释放。同时释放的还有等分子数的C肽和少量的胰岛素原,未完全裂解形式的胰岛素中间产物,以及更少量的细胞的其他分泌产物。
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
基础胰岛素分泌+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各占50%
基础胰岛素分泌:
: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脉冲式分泌的微量胰岛素(~1单位/小时),不依赖于进食或指空腹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
:通过抑制肝脏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来减少葡萄糖的产生和维持周围组织器官(如大脑、肌肉等)对葡萄糖的利用,使空腹状态下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
生理性分泌
生理性分泌
第一个分泌高峰自凌晨3:00开始增高,5:00~6:00达高峰,7:00逐渐下降
第二个分泌高峰自下午3:00增加至下午4:00~5:00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
基础胰岛素分泌的两个高峰
早5-6
下午4-5
生理性分泌
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餐时):
:在外源性刺激后分泌的,主要是对进食的反应,即餐时胰岛素分泌。餐时胰岛素是伴随进餐分泌的胰岛素。
:
餐时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控制了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通过该作用机制,血糖在任何时间均被控制在接近空腹状态的水平;,。
生理性分泌
餐时胰岛素分泌
正常人进餐后8~10分钟血浆胰岛素水平开始上升,30~45分钟达高峰,此后随血糖水平的下降而降低,至餐后90~120分钟恢复到基础水平。正常人餐后胰岛素分泌约6~8个单位。
胰岛素双相分泌
第一时相:快速分泌相
反映B细胞贮存颗粒中胰岛素的分泌,与糖耐量有一定关系。对调节肝脏葡萄糖排出有重要意义,但不影响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
持续5-10分钟后下降
第二时相:延迟分泌相
30分钟后出现
缓慢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