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代咏物诗浅谈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历代使人几乎都有涉及.《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当诗歌开展到唐代到达顶峰后,咏物诗也随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透露这诗人的革命抱负和战斗精神。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人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鉴赏时,一要分析意象,欣赏作者对所用之物的特点的把握和描摹,二要体味描摹过程中诗人的情感.(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类,,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比方《诗经》里的名篇《硕鼠.》《伐檀》下边我们以唐代诗人罗隐的
(精品文档请下载)
《蜂》和曹邺的《官仓鼠》为例简要分析.“不管平地和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借引用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再看《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大,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诗的隐喻意是非常清楚的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挖苦性极强,深化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三类,借物喻理。借物喻理,,外表上看,好似是状物为主的,其实,、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他的《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和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他的另外一首《琴诗》也很典型:“假设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假设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该诗哲理性很强,,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和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观书有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