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乡一体化
开源 摘 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阻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制约性因素。城乡一体化之路既有效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又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是党和政府结合具体国情和当前发展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土地合作新形式,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机制。以征地制度改革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民增收。
(二)要深化农村要素市场的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中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推进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经济视角出发,农村要素市场的改革相对滞后于产品市场的改革,从而限制了农村的发展。要素禀赋结构的改进,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并保证效率。将其应用于农村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需要推动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根据市场的要求自由流动,促进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农村要素市场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关键是改革现行人口登记制度,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为构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提供条件;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关键是在稳定农民承包土地的基础上,推动承包土地、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农民宅基地的有偿流转;健全农村金融市场,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信社改革,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格局。在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政府开始允许设立地区性的、满足农村农户金融需要的小型乡村银行,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具有借鉴和指导的意义。 (三)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农村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要想增加农业生产以满足国内的农产品需求,实现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其物质基础在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举措,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须是全面的,相应的社会层面也需要大有作为。
一方面要打破城乡“软硬”壁垒,取消城乡分割的一系列制度。以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建立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坚决打破城乡“硬”壁垒,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镇住房、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决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在就业、住房、入学、社保等方面的政策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