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cc 2022/8/3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第1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感知美
1、结合诗歌背景,课下注释,学生酝酿,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
1 / 4
4、学生朗读。
5、教师阐发诗意,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朗读。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学生酝酿,自由品读,感知诗歌内容、节奏、情感。
7、学生代表朗读。
8、全班齐读。 鉴赏美
问题准备:
1、王维既然是奉皇帝之命前往边境慰问,是否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根据是什么?
不是,是轻车简从。根据:“单车”欲问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比喻。(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愤懑与抑郁。)
2 / 4
3、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品析。 此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此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以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千古壮观——王国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归纳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延伸美
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春风又绿江南岸 几处早莺争暖树 青山郭外斜 红杏枝头春意闹
3 / 4
僧敲月下门
王维诗名句选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遥知兄弟登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