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李贺,晚唐跳跃的唯美诗
[摘 要]李贺的诗歌中,一类重要的美学表现来自于他主观性、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李贺的难懂,李贺的超现实,也使他的诗中初露出现代意象主义的特性。李贺是属于现代的。他的诗中,甚至还有象征主义的痕迹。
[李贺,晚唐跳跃的唯美诗
[摘 要]李贺的诗歌中,一类重要的美学表现来自于他主观性、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李贺的难懂,李贺的超现实,也使他的诗中初露出现代意象主义的特性。李贺是属于现代的。他的诗中,甚至还有象征主义的痕迹。
[关键词]李贺的诗 思维方式 超现实主义 意象主义象 征主义 美学
在高中我们将学习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李凭箜篌引》。要知道唐代诗人倍出,李贺既早逝,其诗歌语言又颇显另类,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和欣赏李贺的诗呢? 其实,李贺的诗歌中,一类重要的美学表现来自于他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李贺已经挣脱了形象思维的限制,而以跳跃性的思维构筑着他的美学世界。也正因如此,李贺诗中所呈现的已有现代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象征主义等诗派的特性。
《新唐书?李贺传》中说;“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表,日率如此”。这种奇特的作诗方式,使李贺的诗歌不仅句子带着强烈主体感情色彩,甚至于整个诗篇也往往是按主观情思和感受构筑起来的虚拟世界,是“时而蛩吟,时而鹦鹉语,时而作霜鹤唳,时而花肉媚骨,时而冰车铁马,时而宝鼎熵云,时而碧烧划电,阿闪片时,不容方物”。当然,这种主观化的倾向给李贺的诗歌带来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因缺少外在的客观标志而变得亦真亦幻,令人费解”,但“另一方面又因物象频换、境界屡移,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李贺有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写道“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晖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谓城已远波声小。”不同的物象频频更换:茂陵刘郎、画栏桂树、古道衰兰、金铜仙人,这些或实或虚,或远或近的物象,诗人将其连缀叠加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试图构成一个足以表达一种人生无常、欢乐无常的感伤的虚拟世界,以达到忘我的目的。
这种主观化倾向在《李凭箜篌引》中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滞不留。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诗中以“碎”、“叫”、“泣”、“逗”、“跳”、“湿”等字来表现李凭高超的技巧,并辅以独特的鬼仙之境,似梦又非梦,仿佛刻意忘却现实中的自我。其想象的奇特,时空间的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以至于李铁在《中国诗词》中说欣赏这类作品要“用想象、用神话、用传说”并“神飞思驰。”这话极对。
余光中先生曾以《李凭箜篌引》作比柯立基的现代诗《忽必烈》,认为两者都具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描摹诗人时所谓的“精妙的激动”。他们都有呼风唤雨的本领,能把各殊的意象,组成大同的意境。也因之认定他们都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
其实不仅如此,李贺的难懂,李贺的超现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