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docx

格式:docx   大小:54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docx

上传人:beny00001 2022/8/3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关于做好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gōngzuò)的通知
各院(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jiàoyù)思想的集(论文)以及艺术创作、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等]的教学课时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 50%。
三、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安排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一)本科教学
课程设置可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系列、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系列(含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四个部分构成,每个专业确定主干课程为8~12门。
通识教育(jiàoyù)平台课程系列45学分左右(zuǒyòu),学科专业基础(jīchǔ)平台课程系列40学分左右(zuǒyòu),专业课程系列40学分左右(zuǒyòu),实践教学环节35学分左右,四年总学分控制在160—180学分(不含公共选修课学分和课外活动学分),理论教学学时数控制在1800学时以内(不含公共选修课学时)。
公共选修课程每生至少选修8学分,不占课内学时,按文科类、艺术类、理工类、管理类四大类别设置课程。全校文科类、艺术类学生至少选修4学分,64学时的理工类、管理类课程。理工类、管理类学生至少选修4学分,64学时的文科类、艺术类课程,其中艺术类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32学时。
课外活动包括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设计、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校内外专家学术报告(讲座)及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等。课外活动学分不得低于10学分。对在课外活动取得相应成绩而获得的学分可以替换校选修课的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应阅读10本课外书籍(包括文化科技精典及前沿性学术专著等),而且提交读书笔记,并至少写出5篇读后感,可折算2个学分;参加校内外专家学术报告(讲座)3次折算1个学分。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二)专科教学
课程类别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拓展课四大类,每个专业确定4—6门核心课程。
平均按每周不超过26学时计算(实践(shíjiàn)教学每周1学分,计32学时(xuéshí)),三年课内总学时1600—1800(不含顶岗实****等综合实践(shíjiàn)学时),总学分控制(kòngzhì)在120—130学分,其中(qízhōng)课外活动学分不得低于10学分。
四、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的安排
(一)本科教学
通识教育课程含“思政课”4门(14学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2门(6学分)、大学英语课(16学分)、体育课(4学分)。
“思政课”按四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2学分),安排在第1--6学期,采取课外专题讲座形式组织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按二学期开设,安排在第1--2学期,周学时为4,要求授课程学时与上机学时之比最少为1:1,第3—6学期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相关计算机应用课程;大学英语按四学期开设,安排在第1--4学期,周学时为4,后两年各院(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开设专业英语及相关选修课程;体育按四学期开设,安排在第1--4学期, 周学时为4。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1学分),采取课外专题讲座形式组织教学,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

具体安排见附件一。
(二)专科教学
公共基础课含“思政课”2门(7学分)、体育与健康(3学分)、大学英语(10学分)、大学计算机基础(3学分)。
"思政课"安排(ānpái)在第1--2学期(xuéqī)开设(kāishè),周学时为2,形势与政策(zhèngcè)(1学分),安排在第1--4学期,采取课外专题讲座形式(xíngshì)组织教学;体育与健康按第1、2学期开设,周学时为2,第3学期为兴趣选项课(1学分),釆取俱乐部形式教学;大学英语按第1、2学期开设,周学时为4,第 3--4学期开设选修课(4学分),安排周学时为2,要求学生必选2学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安排在第一学期,周学时为4,第二学期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每周4学时,原则上理工科类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VFP,艺术类专业开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1学分),采取课外专题讲座形式组织教学。
五、具体要求及时间安排
(一)具体要求
1、学校成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