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李白,名字的来源 篇一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兴奋,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出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
的,一个老僧拥褐独坐,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之人风采。杜牧与之交谈,觉得此人玄言妙旨,远非一般僧人所能望其项背。老僧反过来问杜牧的名姓和职业,与杜牧前来的人抓紧大唱赞歌,说杜牧如何出身名门,而今名满长安之类,谁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
杜牧悲观之余,没有愤怒,反求诸己,深刻反思,赋诗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作为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深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庙宇作为精舍,自应是清静之地。杜牧所遇,实为得道高僧,难怪杜牧肃然起敬;反观当今,处级和尚、局级方丈大有人在,严守清规戒律者寥若晨星,追求尘世荣华者如过江之鲫,又是委员又是代表的,在红尘滚滚中乐不思蜀,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诚可叹也。
杜牧过而能改,留意反思和低调,足为后世法。这个故事也告知了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要低调,避开盛极而衰、自取其辱的人生道理呀!
杜 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视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视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相关
杜牧与得道高僧的故事 篇三
杜牧相比骆宾王和李白两位机灵的少年诗人就相比平凡了,他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又制策登科,当时的心境可谓“心花怒放”,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诚不为过。
一天他与友人到长安城南文公寺巡游,发觉里面静静静的,一个老僧拥褐独坐,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之人风采。杜牧与之交谈,觉得此人玄言妙旨,远非一般僧人所能望其项背。老僧反过来问杜牧的名姓和职业,与杜牧前来的人抓紧大唱赞歌,说杜牧如何出身名门,而今名满长安之类,谁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
杜牧悲观之余,没有愤怒,反求诸己,深刻反思,赋诗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作为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深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庙宇作为精舍,自应是清静之地。杜牧所遇,实为得道高僧,难怪杜牧肃然起敬;反观当今,处级和尚、局级方丈大有人在,严守清规戒律者寥若晨星,追求尘世荣华者如过江之鲫,又是委员又是代表的,在红尘滚滚中乐不思蜀,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诚可叹也。
杜牧过而能改,留意反思和低调,足为后世法。这个故事也告知了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要低调,避开盛极而衰、自取其辱的人生道理呀!
杜 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视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视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岁的骆宾王和《咏鹅》诗 篇四
据传,聪慧的骆宾王自五六岁起就已熟记不少诗文,并在祖父的指导下能吟诗作文,至七岁时就已名声在外。
本县有一颇具声望的学者,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