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青岛大学文学院
窦秀艳
古代的胎教
传统文化讲座
第1页,共36页。
第2页,共36页。
第3页,共36页。
第4页,共36页。
第5页,共36页。
第6页,共36页。
种瓜得瓜,种豆青岛大学文学院
窦秀艳
古代的胎教
传统文化讲座
第1页,共36页。
第2页,共36页。
第3页,共36页。
第4页,共36页。
第5页,共36页。
第6页,共36页。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遗传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第7页,共36页。
“胎教”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典籍中。
《韩诗外传》载孟子的母亲说:“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第8页,共36页。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总结太任胎教之法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也。”
第9页,共36页。
《列女传》: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第10页,共36页。
总结了古代胎教孕妇注意的事项:行为、饮食(摄养)、起居、吟诵诗书。提出了“外象内感”、“感于善则善”的胎教理念。
第11页,共36页。
第12页,共36页。
中国古代胎教的方法
第13页,共36页。
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古人认为胎儿“禀质未定”、“逐物变化”,因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亲波及胎儿。
第14页,共36页。
《颜氏家训·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出居别宫”的目的是为了“庶事清静”,便于安胎、养胎,其实质都是在胎教。
第15页,共36页。
《黄帝内经》中率先提出孕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会致“胎病”的理论,最早提出孕妇情绪对优生的影响。 并提出了癫痫病因源于胎儿时期孕妇情志不畅所致。
《增补大生要旨》:“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第16页,共36页。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胎儿产》中,有提倡胎教的论述,提出“远侏儒沐猴,见君公大夫” 。
《博物志》:“妇人妊娠,不欲令见丑恶物、异类鸟兽。不欲令见熊罴虎豹。”
第17页,共36页。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胎》:
“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净”,并阐明了逐月养胎。
第18页,共36页。
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论》:
“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孝、仁义、聪明、无疾,盖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欲子贤能,宜看史书。”
第19页,共36页。
第20页,共36页。
2、节饮食
明代《万氏女科》:“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
饮食清淡,饥饱适中 。
第21页,共36页。
清代·曾懿《女学篇》:
“孕妇宜运动肢体,调和饮食,居室面东南,日光和煦,空气流通,时或散步园林,或遐眺山川,呼吸空气,以娱心目,或纵观经史,以益神智,其影响皆能邮及胎儿。”
第22页,共36页。
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其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宜行动往来,使血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
3、适劳逸
第23页,共36页。
《儒门事亲》:儿在母腹中,其母作劳,气血动用,形得充实……多易生产。
第24页,共36页。
4、慎寒温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指掌图》:“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第25页,共36页。
6、戒生冷
中医认为,这是怀孕后由于阴血下注以养胎儿,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殊不知,生冷之物吃多了会使脾胃受伤,呕吐、腹泻、痢疾诸症乘虚而入,既损孕妇,又伤胎儿,不可不慎。
第26页,共36页。
7、审施药
古人主张审施药治,即强调孕妇无病,不可乱服药物,以免妄伐无辜;孕妇患病,需尽早治疗,但要遵循“病去母安,胎亦无殒”的原则。
第27页,共36页。
任何药物均有偏性,即使是补益药,用之不当也危害不浅。
明代万全《育婴家秘》:“凡孕妇无疾不可服药,设有疾只以和胎为主,中病即已,勿过用剂也。”
第28页,共36页。
古代胎教中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