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金钏 2022/8/3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
刘 培 李 辉 郭伟哲 杨 婧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农用地分等定级体系的特征,阐述了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耕地占补平衡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了我国“耕地总t的耕地数量、平均生产力水平、区域人口数量、人均基本农产品消费水平、区域基本农产品调入调出量;n为自然因素;e为技术经济因素;i为制度因素。
研究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水平方面,包括数量平衡型、数量-质量平衡型、数量-质量-生态平衡型和数量-质量-生态-人文环境平衡型四种类型,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向前发展过渡的。从这个数学模型看出,我国耕地保护理论和指标体系核心“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管理重心正在由“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二)农地定级方法与耕地占补平衡的逻辑关系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划分土地等别的因素主要是稳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是对耕地质量的评价,其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影响耕地质量的稳定性因素和中度稳定性因素,这与农用地分等具有相近的评价因素,二者具有可融合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农用地分等定级确定占、补耕地质量间的内在关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体系。
四、耕地占补平衡评价研究
(一)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评定法对耕地占补平衡情况进行研究。其思路是:利用农地分等定级成果确定一个标准耕地,将该耕地的生产能力作为其他地块的评价标准,如果一个地块的生产能力与标准地块生产水平一致,那么在耕地占补过程中就按照标准地块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平衡;如果被评价地块生产能力高于或低于标准地块的生产能力,可按其实际生产能力折算成标准面积,最后将转换后的新增标准地块面积与占用标准地块面积进行比较,以便检验耕地占补平衡状况。
(二)实施步骤及过程分析
第一,确定标准耕地生产能力:

②式中,Q标表示标准耕地的生产能力(单位年产值);i表示土地的不同级别(i=1,2,……n);qi表示不同级别土地的生产能力(单位年产值);fi为不同级别土地在地区全部土地中的比重。
第二,将被占耕地与新增耕地的实际面积折算为标准面积:

③式中,Si标为某块耕地标准化面积;si为某块耕地的实际面积。
耕地占补平衡评价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同地块之间质量和数量难以在同一层面上相比较的问题。运用农地定级方法将被占耕地与新增耕地的实际面积折算为标准面积,可以使不同地区农地之间的质量具有可比性,增加耕地占补平衡的空间跨度。当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普遍情形是,被占用耕地往往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城郊或交通沿线的农用地,而新增耕地却是处于偏僻地区的土地,因此这两类土地如果从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区位条件来看不具有可比性,只有土地的生产能力具有可比性,而农地定级方法恰恰是通过标准化折算,使新增耕地与被占耕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得以统一,以评定土地生产能力为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