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寒和副伤寒2
概 述
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600万/年,400例/年)
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及坏死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
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
伤寒和副伤寒2
概 述
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600万/年,400例/年)
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及坏死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
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
病 原 学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沙门氏菌属的D群,G-杆菌,有鞭毛,无荚膜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部分菌株含有体表毒力抗原“Vi”
测定“O”及“H”抗体-辅助诊断,“Vi”抗体-慢性带菌者调查
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敏感,但自然环境中抵抗力强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水、食物、餐具、苍蝇及日常接触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持久免疫力
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尤为多见 儿童、青壮年多见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1、发热、持续高热
稽留高热,持续10~14天
2、全身中毒症状重
伤寒的中毒症状
神经系统:以抑郁为主 。伤寒面容、脑病
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心肌炎
巨噬系统: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消化系统: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
呼吸系统:支气管肺炎
皮肤:病程7~10天,胸腹部出现玫瑰疹,
伤寒的临床分型
典型伤寒:临床表现如前述
不典型伤寒
1、轻型:热程短,中毒症状轻,1~3W恢复,起病早期接受抗菌素治疗
2、顿挫型:初期病情重,但恢复快,多见儿童及有部分免疫力的成人
3、迁延型:机体免疫力低,发热 持久,肝脾肿大显著
4、逍遥型:病情轻微,常因突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
5、暴发型:起病急剧,中毒症状,休克、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
特殊人群--小儿伤寒
以轻型和顿挫型较多见。不规则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少见
肠外并发症多(肺炎、心肌炎、肝炎、脑病),肠出血及肠穿孔少见,病死率低。
WBC一般不减少,但嗜酸细胞明显减少
特殊人群—老年伤寒
神经系统表现明显
发热程度不高
病程迁延
支气管肺炎和心肌炎
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
伤寒肝炎
心肌炎
支气管肺炎
肾炎
溶血-尿毒综合征
其它: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
伤寒病程的特殊情形
复发:体温正常后的再次发作,血培养阳性; 细菌未彻底清除,抗感染不彻底
再燃:体温尚未正常,再次发作;仍存在菌血症
实验室检查
WBC<5×109 /L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消失
血培养(1~2W)、骨髓培养(阳性持续时间长)
肥达氏反应(3~4W):O≥ 1:80,H≥ 1:160
诊断
1、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玫瑰疹
2、WBC不高、嗜酸细胞减少
诊断
3、细菌培养阳性
4、肥达反应阳性
5、流行病学资料
鉴别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粟粒性结核病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恶性组织细胞病
治 疗
胃肠道隔离,卧床休息
饮食:易消化、无渣、产气少流质或半流质。根据病程调整
一般对症治疗:高热;便秘(禁用泻药);腹泻;腹胀(禁用新斯的明)
毒血症状严重,抗菌同时加用激素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氯霉素:敏感地区仍为首选
三代头孢:头孢曲松等
硫酸丁胺卡那霉素
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
疗效判断
恢复开始:头孢三代,2天 喹诺酮类,3天
热退时间:头孢三代,5天 喹诺酮类,6天
应治疗至粪便培养2次阴性
临床治疗标准
总疗程:体温正常后7-14天
痊愈标准:热退,并发症恢复,嗜酸细胞计数正常
预 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饮食卫生
疫苗的研究 1896年
菌体疫苗 70年 Ty21a减毒活疫苗 Vi多糖疫苗
副伤寒
包括副伤寒甲、乙、丙
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均与伤寒相同
副伤寒甲、乙病情较伤寒轻、病程较伤寒短,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亦较少,但复发较伤寒常见
副伤寒丙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后者可发展为脓毒败血病。
小结
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