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品质工作心得体会
第1篇:教育品质心得体会
教育品质心得体会
学生自己认为好才是真的好
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当下教育在办学条件上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还相当严重。落后。当下,还有很多教师对教育本质不能完全把握,对教育目的认识也不够到位。一些教师认为:教育便是教学,把自己的全部工作都放在“课堂教学上”,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发展;教学便是应试,把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放在“考试科目上”,很少关心学生技能学科素质的发展;质量便是成绩,把“升学率高”“平均分高”“竞赛获奖人数多、级别和等次高”等同于教育质量高,很少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可悲的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质量,把本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用来讲课,把本该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用来完成作业,把本该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用来补习,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好”。我们认为,这种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为代价的追求高分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忽视了以生为本的要求。像这种教育,有不如无,因为没有至少不会摧残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对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育是为了让人得到发展,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不是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将身体搞垮了;不是为了排名,把人格扭曲了。当下,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地发展,使他们成为创造未来世界的人。 首先,“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常常会一厢情愿地为学生“做事”。每当教师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时,每当教师用语文、数学课占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时。每当教师布置大量重复、低效的课外作业时,你有没有问一下自己,这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吗?这真的是为他们好吗?这是当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教育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个性自由地发展,才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好,也才是真正“为了学生好”。 其次,“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成长需要的“好”。每个学生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独特而独立的个体,每个生命体的成长都有自己的需要。因此,“为了学生好”就应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个体需要的差异出发,探究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寻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需要的教育,促进其生动活泼地成长。我们不能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教学代替学生成长的需要,以三门学科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说,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好,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好”。 最后,“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好”。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每个人的潜能也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期盼学生是天才,但是生活中很多学生在一些方面的天赋都是平常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也不能要求他们都可以成为社会精英。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多用几种方法施教,尤其要打破传统的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采取分类辅导,分层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要求。应该说,学生可以达到的“好”,才是真正“为了学生好”。
总之,观念是态度与行为的根本,观念决定着行为。
第3篇:品质职教心得体会
品质职教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要在今后更长时间内的持续发展,关键就是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造一流的职业教育、打造品质职教。我们认为,品质职教应体现在教学品质、师资品质、环境品质育人品质等方面,我们就先着眼于教学品质,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不跟上,教学质量不能随之提高,将会严重 影响 中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提高教学品质是品质职教的重要基石。
提高中职教学质量首先应该认识到职教的四个片面观点。
1、教学无用观。认为中职学校既然是抓就业,只要用工单位需要学生,何时需要何时输送。
2、教学少用观。认为学生就业到岗顶多只有30%的所学知识技能用得上,因而学校不用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不用认真扎实的抓教学质量。
3、单纯 理论 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即教学质量。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白教。
4、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不管学生就业或不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