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中国移动通信与移动增值服务市场发展分析.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移动通信与移动增值服务市场发展分析.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8/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移动通信与移动增值服务市场发展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医药业的困境
药品的产量不断提高,医药工业的总产值不断增长。在繁荣的表象后面,由于成本与价格的双重压力,由于资金投入的匮乏与研发力量的薄弱,由于市场运作的短视与不规范,我国医药企业的处境不容乐观……
 
    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比2004年增加近1000亿元,%;,%;,%,。
 
    有人认为,2005年的医药业在行业整体成本不断上升以及药品价格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下,在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利润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仍然取得了以上不菲的增长业绩,这就意味着医药业在2005年呈现出了明显的复苏态势。同时也有专家预测,如果现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不变,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按现价可望达到5100亿元,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的价值将达到1200亿美元,并预言若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将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霸主。
 
    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的医药业在现在和未来若干年都将持续地以高于GDP增长速度一倍的速度继续高速地增长,中国医药企业似乎已经铸就了一条发展的光明大道。但是,只要细加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并非波澜不惊、一帆风顺,而是波涛汹涌、危机重重。
 
    一、价格与成本高压下的生存困境
 
    彼得•德鲁克在其所著的《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一书中指出,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就是市场营销和创新,只有市场营销和创新才产生出经济成果,其余一切都是“成本”。而营销安全管理理论又指出,价格是影响企业营销安全的重要因素,因为在企业的营销组合当中,价格是唯一能给企业产生收入的因素,其它所有的因素则表现为成本。医药企业的定价空间主要受国家政策、企业成本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三方面影响。
 
   
 
    2005年10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一次发动了药品的降价,大幅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达到63%,降价金额约40亿元,是迄今为止政府历次药品降价措施中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中国医改至今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近些年的中国医改史可以说是一部医药产品的降价史,从1998年药品的第1次降价到2005年10月,我国的药品已经连续17次降价。
2006年5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制定阿霉素等抗肿瘤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药品的第18轮降价已经开始,此次降价涉及67种抗肿瘤药品,共3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23%,最大降幅57%,降价金额23亿元。由此可见,药品价格持续走低已成必然趋势。
 
   
 
    医药企业成本刚性增长主要的表现是原辅材料、能源、运输流通等的涨价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GMP改造提高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1999年6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从1999年8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2001年10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监督实施药品GMP工作进程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全国6731家医药企业当中有5146家企业被列入实施GMP范围,占总数的76%,这些医药企业必须在2004年7月1日以前全面完成认证,否则将被强制淘汰。
 
    受各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的厂房都比较陈旧,设备都比较简陋,这就使得这些企业要完成GMP改造就必需在硬件改造上投入大笔资金。专家认为,除了少数医药企业在硬件改造上所需投入的资金在几百万元范围内,大部分医药企业的改造资金通常需要千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近亿元。这一切表明,GMP改造必将大幅增加医药企业的固定成本
 
   
 
    GMP改造除规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外,还使得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规模,绝大多数企业不但没有停产或减产,反而增加了剂型与生产线。据初步统计,经过此次GMP改造与认证,医药企业的生产能力至少提高到2001年的20倍左右,产能严重过剩,有70%的企业设备闲置率达到50%,竞争越发激烈。
 
    除此之外,我国医药业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还导致了医药市场的恶性竞争。我们都知道,医药产品是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比如PCR诊断试剂的成本只有10多元,而售价却在100元以上。巨额的利润驱动再加上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就必然导致众多医药企业,甚至一些非制药企业也纷纷投资此类项目,造成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