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文档名称: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研究进展.ppt

格式:ppt   大小:1,201KB   页数:6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研究进展.ppt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17/7/16 文件大小:1.1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研究进展.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中西医诊治
1
脑梗死
【概念】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2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中风相关描述:基源于《内经》,立论于《金匮》,首见于《中藏经》。
自《内经》至明清相关描述多达43个病名。
(1)从肢体功能表现命名的:偏枯、偏风、瘫缓、瘫痪、左瘫、右痪等
(2)从病人的意识状态命名:大厥、薄厥、煎厥、风懿等。“阳气者,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3)从病势命名:中风、卒中、仆击等。《内经》“卒中暴死”。
(4)其他命名:中风先兆名曰微风《内经》
3
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及对中风内涵的认识,确立完善了类中风的概念
经典中风—五大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前循环)
类中风—风眩、风痹、风痴、风搐、视岐、行走不稳等。(后循环)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4
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称脑血管病为“脑卒中”,正式引用了卒中的概念。
1983年——提出定“中风”为病名,指类中风。别称卒中(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
1992年——正式统一以“中风”作为病名,D(TCD)编码中西医一致。(全国中医脑病急症会议)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5
【西医病因与发病机理】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粘稠度高
动脉内膜粗糙
管腔狭窄
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素粘附
血小板释放反应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动脉闭塞
脑梗死
6
【病理】
闭塞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或栓子、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等。
6~24h内,缺血区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神经细胞等有明显缺血改变。
24~48h内,脑梗塞灶中央组织坏死。
以后病变区液化变软,周围组织有水肿和点状出血。
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清除,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瘢痕。
7
病理生理
:指在梗死区周围,能维持正常的离子转运,但电生理活动消失的细胞,当血供恢复后,这些细胞能存活并恢复功能,但继续缺血,这些细胞就会死亡。
:在6小时内,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可以存活,但超过6小时,会进一步加重损伤。机制有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Ca2+超载等。
8
中医病因学研究
--唐宋之前
1)古人受风凉之后瘫痪认为中风为外风所致(含贝尔氏麻痹)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
2)受凉(低温)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Grau认为近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4)牛文剑认为气温突降、湿度大、风速大均为中风诱因
5)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为中风的危险因素,已写进口腔科教材
--唐宋之后

内风是根本,外风是诱因,已达成共识。
气象、感染因素
9
中医病机学说
1、气血说
2、痰邪说
3、风火说
4、毒邪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