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
第1页,共29页。
一、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基础
(一)概念
滨水绿地就是在城市中临河流、湖沼、海岸等水体的地方建设而成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形式,具有生态效应和美化功能。
滨路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间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外围空间(街道)观赏
2、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游览、停憩
3、临水观赏
4、水面观赏、游乐
5、水域对岸观赏
第12页,共29页。
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景观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空间,串联各景观节点(一般每隔300~500m设置一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
串联各景观节点构成的纵向景观序列
第13页,共29页。
滨水绿地的竖向设计
滨水绿地的竖向设计应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
在横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滨水空间的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
第14页,共29页。
临水空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断面形式进行处理:
1、自然缓坡型
2、台地型
3、挑出型
4、引入型
第15页,共29页。
1、自然缓坡型
①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水路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间过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
②临水可设置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弯曲的水岸。
第16页,共29页。
2、台地型
①适用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是很开阔的区域。
②将总的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化解,每层台地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平台、铺地或者栽植空间,台地之间通过台阶沟通上下层交通,结合种植设计遮挡硬质挡土墙砌体,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
第17页,共29页。
台地型的临水空间
第18页,共29页。
3、挑出型
①对于开阔的水面,可采用该种处理形式。
②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人们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
③临水平台、栈道地表标高一般参照水体的常水位设计,通常根据水体的状况,~,若风浪较大,可适当抬高,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贴近水面为宜。
第19页,共29页。
4、引入型
①该种类型是指将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关系组织动态水景,构成景观节点。
②其原理是利用水体的流动个性,以水泵为动力,将下层河、湖中的水泵到上层绿地,通过瀑布、溪流、跌水等水景形式再流回下层水体,形成水的自我循环。
③但由于造价和维护等原因,只适用于局部景观节点,不宜大面积使用。
第20页,共29页。
(三)滨水景观建筑、小品的设计
常用的景观建筑类型包括亭、廊、花架、水榭、茶室、码头、牌坊、塔等。
常用的景观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坐凳、栏杆、指示牌等。
滨水绿地中建筑、小品的类型与风格选择主要根据绿地的景观风格的定位来决定。
建筑小品的设置应该体量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第21页,共29页。
(四)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1、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
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根据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
常用的临水、耐水植物包括垂柳、水杉、池杉、云南黄馨、连翘、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第22页,共29页。
2、城市滨水绿地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
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
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创建湿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
第23页,共29页。
(五)驳岸的设计
目前多推广使用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目前的生态驳岸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24页,共29页。
1、自然原型驳岸
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