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城镇规划总复习(浙大)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89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镇规划总复习(浙大)课件.ppt

上传人:wu190701 2022/8/5 文件大小:2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镇规划总复习(浙大)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镇规划》总复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都市带动型。
小于10000人的城镇,在规划时统一使用 1: 2000 的地形图。
适用于乡集镇、县属镇的人口规模的确定方法为综合分析法。
交通干道红线间距一般考虑为20~25m。
一般地形平坦地程规划主要内容
进行城镇负荷的调查,确定电力负荷的容量;城镇电源的选择;确定变电站或变压器的位置;选择供电电压等级;确定配电网的接线方式及布置线路走向;编制电力负荷分布图以及城镇电网平面布置图。
电讯规划的内容
城镇邮政、城镇有线电话系统、城镇无线通讯系统、城镇广播电视系统等。
第9页,共21页。
居住区划内容
1)用地位置和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等;
4)公共服务设施的拟定
5)道路、绿地及市政工程的规划
6)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空间布置要以人为本;
2)配套设施要经济实用;
3)景观设计要融洽和谐;
4)绿化规划要简单自然;
第10页,共21页。
城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在合理的村镇用地功能(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等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并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2)道路系统规划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3)有利于村镇环境保护。在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对车辆噪声的防止、对过往车辆引起的环境卫生问题等应足够重视;
(4)充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工程量;
(5)有利于地面水的排除;
(6)要有利于通风和日照,道路走向应有利于村镇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7)要有利于管线工程的布置;
(8)要与田间道路相配合;
(9)要尽量利用原有道路网;
(10)满足村镇道路的建筑艺术要求;
(11)与铁路、公路、水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同时又要避免铁路、公路穿过村镇内部。
第11页,共21页。
城镇排水系统的体制形式:
(1)分流制:用管道分别收集雨水和污水,各自独立成系统,污水管专门排污水,有些工业废水要单设管道系统。
完全分流制
第12页,共21页。
不完全分流制


改良型不完全分流制
第13页,共21页。
(2)合流制:只埋单一的管道系统来排除污水和雨水。

直泄式合流制

全处理合流制
截流式合流制
第14页,共21页。
道路系统布置形式
1)方格棋盘式
优点:街道整齐规则,有利建筑物的布置,方向易于识别。缺点;对角线两点间交通不便。适用性:地形平坦地区。
2)环形放射式
优点:由中心向各区交通直捷便畅,路线有直有曲,较易适应自然地形。缺点:街坊被分割成不规则地段,道路交叉形成很多锐角,不利于布置建筑物,弯曲的路线也不利于辨别方向。适用性;规模很大的村镇可考虑采用。
3)自由式
优点:可以很好地结合自然地形,减少道路工程土石方量,节省投资,而且能充分利用自然景色。适用性:山区和丘陵地区。
4)混合式四种
优点:形式灵活多样,对地形有很大适应性,可以因地制宜,综合运用。
第15页,共21页。
城镇总体规划布局中要协调好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关系
要使城镇上、下部结构协调发展,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1)基础设施对于城镇用地发展方向并不是消极的从属,而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2)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特别是力源点的变化将会对全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3)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
(4)注重城镇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5)结合城镇特点合理部署建筑。
(6)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住宅投资与市政基础配套投资的比例大体上以1:1为好。
第16页,共21页。
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镇景观规划的关系
1)自然环境的利用
(1)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镇的规划布局有比较紧凑整齐的条件。但为了避免城镇布局的单调,在绿化地段有时可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增强三度空间感。
(2)丘陵山区,地形变化较大,城镇的规划布局应充分凸现城镇的主要景观,并结合自然及地形条件,多采用建筑体量相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
(3)河湖水域,不但可解决城镇的水运交通及用水、排水问题,并可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镇景色。
2)结合城镇工程设施,组织城镇景观规划
结合城镇的防洪、排涝、蓄水、护坡、护堤等工程设施,进行城镇环境面貌的处理与改造。
3)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在城镇的扩建改造中,应充分利用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结合考虑对景、借景、风景视线的要求,并加强绿化配置和公用设施,以丰富城镇景观。
第17页,共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