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践行国学经典 培育儒雅习惯
假期读了一本《国学与教师儒雅》这本书,感受颇多,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以下是对本书的几点个人体会。
一、儒学是人文化成之道
践行国学经典 培育儒雅习惯
假期读了一本《国学与教师儒雅》这本书,感受颇多,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以下是对本书的几点个人体会。
一、儒学是人文化成之道
人文化成指的就是从化成角度讲的人文主义,它不是自然主义,也不是科学主义,就是人文主义。化成指教养,人文化成就是把人变得有教养的一种主义,这就是儒学。它使一个不懂礼仪规范的人变成一个知书达礼、有修养的文化人。
二、儒学是躬身修己之学
这句话是粱漱溟说的。梁漱溟,国外号称20世纪所谓的最后一位大儒。“躬身”的意思就是亲自去做,所以,儒学不是讲出来的知识系统,而是身体力行的学问。
《大学》有句话,“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的就是自己有这种优点,才能要求别人有;自己没有这种缺点,才能批评别人。孔子说的“政者正也”亦是这个道理。作为为政者,首先端正了自己才能要求别人。
三、儒学是生活的智慧学
从社会角度讲,儒学是生活的智慧学。要理解“生活的智慧”,首先就要懂得什么是生活。生活,简单地讲就是活着。既然活着,人就应该过人所应过的生活,而不能似神仙或禽兽般。人之所以为人者,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伦”二字。虽同有雄雌、男女之分,但人却有父子之亲、兄弟之爱、朋友之情。“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根本的原则。儒家认为,人有最基本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异,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四、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为了处理好“人伦”关系。但是,仁仅处理一般的人际关系还不够,还要处理生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不仅生活在家庭、人际关系中,还生活在国家、社会中。人和国家、社会的关系,用儒家的话讲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张横渠的“四句教”很好地表达了从孔子到孟子历代儒家一直且一定肩负着的天下使命的含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儒家肩负的使命不为一世,不为一时,而是为万世开太平。
五、儒学是天人性命之学
西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叫做“天人相分”;中国则称之为“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于天地,天为父,地为母,整个宇宙就像一个大家庭。通过听讲座和研讨,让我对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说说自己的感悟:
一、慈是本能,孝是修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是动物的本能,不仅是人,其他动物也有,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一种修养,一种道德品质,一种良好的修为。父母不能要求子女对自己的孝敬看着子女是因为曾经受到抚育的回报,如果是因为曾经的养育而报答那孝敬父母就成了一种交易,而不是一种发至肺腑对老人敬重,同时老人与子女的关爱与敬重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因为家是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二、一个人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其实不然。人与禽兽之别于人是 有情感、有智慧、有思维,讲道德、讲仁义、懂诚信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