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伶官传序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伶官传序教案.doc

上传人:wc69885 2022/8/5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伶官传序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六、 讲析课文:
第一段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答 本文是一篇史论。
问: 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答: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问: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问: 课文最关键的词语是什么?
(参考:盛衰得失。《古文观止》在第一段结束有这样的评注“盛衰得失四字,是一篇的关键”)
(四) 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五)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第二三段
(一)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二)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