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mazhuangzi1 2022/8/6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附件:
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
二◦一二年三月
间科技经费有较大增加,但由于历史基础薄弱,比较公共安全的 严峻形势依然明显不足,中央、地方、企业及全社会的多元化科
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安全与应急产业发 技的作用理解还有待深入。仍****惯沿用传统的思路、手段解决复 杂的公共安全问题,公共安全的科普教育开展不够广泛系统 ,当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民众和社会抵御能力还很薄弱 .需要 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的应用示范和社会普及,增强科技意识,让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贯穿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突发事件处 置等各个方面。
展的扶持政策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整合公共安全科技 资源,不断完善科技条件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加强应急装备研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展相关产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 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
完善体系,
步完善公共安全科技体系,整合
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开展公共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 究,促进公共安全技术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2、突出重点,强化能力。突出关键科技问题,强化公共安全应 急装备研发,加强科技条件支撑平台建设 ,促进公共安全科技领 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
3、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 入多元化的公共安全科技投入机制 ,鼓励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 新,推动建立公共安全科技信息共享与合作网络,促进公共安全 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4、重视应用,务求实效。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 和成果转化,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生产力 ,推动一批具有带动 作用的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建立公共安全
相关产业联盟,促进公共安全产业的形成、完善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发展
标:围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
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 ,力争实 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 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 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
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 撑。
体目
1、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重点揭示突 发事件的致灾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耦合衍生机理与规律,研 究重大突发事件对承灾载体的作用机理,提供解决公共安全问题 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2、着力攻克若干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加强研发一批公共安 全应急装备。在突发事件风险分析、预测预防、监测预警、应急 救援与指挥决策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并加强集成创新,研发一批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实用高效的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装备产品,显著提高公共安全核心技术和 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转化能力。
3、进一步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科技支撑能力。建 立和充实公共安全共享数据库系统,促进公共安全信息共享 ,推 进国家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创新 和完善提供科技支撑.
4、、地方、 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社会优势科技资源的作用, 开展公共安全技术标准研究,推动科技研发与标准制定的有机结 合,跟踪并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 全标准体系。
5、发挥企业主体责任作用,建设一批公共安全科技成果产 业化示范基地, 2—3 个公共安全领域 的产业技术联盟,推动公共安全科技示范、科学普及与教育培训 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国家公共安全科技示范网络和成果推广体 系。
6、新建 3—5 个公共安全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基地。鼓励开发研制一 批综合性、多功能的灾害、事故模拟实验装置,形成系列化、网 络化公共安全科学实验系统。
7、加强公共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重点大学和科研 机构为依托,在国家人才计划中加强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和研究团 队的培养,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安全科研团队和学科带头人。 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公共安全工程技术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