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管桩技术规程.docx

格式:docx   大小:67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管桩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dlmus2 2022/8/7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管桩技术规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总则
、基础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 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特制定本规程。
,静力压入法施工的管桩基础。当可选用。
4管桩主要考虑承受竖向荷载,当管桩承受水平荷载或为抗拔桩时,应结合工程有关因 素分析验算综合考虑后选用或另行设计。

1设计人员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建筑物结构类型、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能,施工设 备(锤击、静压)、施工条件、施工经验等选择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管桩类型。
2尽量减少接桩,接桩宜在桩尖穿过硬土层后进行。
3管桩用作受拉(抗拔)桩及锚桩时,当满足受力条件时可直接选用,否则应另行设计。
4管桩用作摩擦桩或端承摩擦桩穿越坚硬土层较薄时,宜选用A、AB型桩,当用于端承 桩或摩擦端承桩且需穿越一定厚度较硬土层时,宜选用AB、B型桩。

-1的规定。
桩的最小中心距
桩基情况
桩的最小中心距
大面积群桩、独立承台内桩数超过30根

条形承台内排数不少于三排,独立承台内桩数超过9根,但不超过30根

其他情况

注:1、d一管桩外直径
2、 当桩穿越较厚淤泥等软弱土层且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小于本条第二款规定值 时,桩中心距应适当加大。
3、 当采用开口型桩尖时,独立承台内桩数超过30根及大面积群桩的最小中心距 可适当减小,。
2 一般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如强风化或全风化岩层、坚硬粘性土层、密实 碎石土、砂土、粉土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对于粘性土、 ,,,强风化或全风化不宜小 于1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性质,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4d,并应另行验算其承载 力。当硬持力层较厚且施工条件许可时,桩端全端面进行持力层的深度宜达到桩端阻力的临 界深度。对于土层中含有较多难以清除的孤石、障碍物或含有不适宜作持力层且管桩难以贯 穿的坚硬夹层、难以贯入的岩面上无适合作桩端持力层的土层、持力层较薄且持力层的上覆 土层较松软,难以贯入的岩面埋藏较浅且倾斜较大等地质条件,不宜选用管桩。
3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采用不同类型的管桩或受力性质差别较大的同类型管桩。同一基 础相邻桩的桩底标高差,对于非嵌岩端承型桩,不宜超过相邻桩的中心距;对于摩擦型桩, 在相同的土层中不宜超过桩长的1/10。
4布置桩位时,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5桩的长径比不宜大于100。当桩穿越厚度较大的淤泥等软弱土层、承台底面有可液化 土层时,应考虑桩的稳定对承载力的影响。
6同一承台的桩数不宜少于2根;当不多于2根桩时,应加强承台间的拉结。

。灌注深度不得小于2d,(d一管 桩外径),填芯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承台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30。
,桩顶嵌入承台深度应> 50mm,伸入承台内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对于抗拔桩,应将桩身的纵向钢筋全部直接锚入承台内;对于非抗拔桩,可利用桩的 纵向钢筋或另加插筋锚入承台内(详见有关图集苏G03-2002 )。
2当采用管桩内的纵向钢筋直接与承台锚固时,锚固长度不得小于50倍纵向钢筋直径, 且不小于500mm。
3当采用插筋时,插筋数量宜取4①16〜6①25,锚入承台内长度不应小于规范规定的受 拉要求的锚固长度。

1任一单根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四个;
2持力层标准贯入击数大于50时,不宜利用截桩余下部分作接长之用;
3桩接头处的抗弯性能不得低于现行有关图集中规定的极限弯矩值;


,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
1建筑桩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度指标量桩基的可靠度, 采用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2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承台顶面上的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 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3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应采用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在进 行桩基的抗震承载能力计算时,竖向荷载效应设计值和地震作用效应设计值应符合现行《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4在确定承台高度、计算承台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