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论表证的遣药思路.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表证的遣药思路.docx

上传人:3321568027 2022/8/7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表证的遣药思路.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表证的遣药思路
  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均属于邪犯肺卫,均属气和津液发生病变,均体现邪从表解的治法,但二者又有区别。
  ①风寒之邪导致毛窍闭塞,阻碍营卫运行之机而生寒热;随即影响肺气正常宣发,肺气郁而不宣,逆而不降,遂生咳喘,反映了疾论表证的遣药思路
  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均属于邪犯肺卫,均属气和津液发生病变,均体现邪从表解的治法,但二者又有区别。
  ①风寒之邪导致毛窍闭塞,阻碍营卫运行之机而生寒热;随即影响肺气正常宣发,肺气郁而不宣,逆而不降,遂生咳喘,反映了疾病由外入内的传变规律。温热之邪,自上而受,首先犯肺,影响肺气的正常宣发,变生咳嗽;同时影响营卫正常运行而生寒热,反映了疾病由上而下的传变规律。
  ②风寒束表,肺气闭郁,则水津凝滞而不输布;风热犯肺,热邪耗阴,则阴津损耗而亏损,反映了气和津的不同病理变化。
  ③风寒外袭,内传于肺,当温以散寒,辛以走表,宣通毛窍,复肺气宣降之常,津液敷布之旧;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当清热解毒,辛凉宣发,恢复肺卫功能,防止病情恶化。二者在病因、病机、立法等方面又自不同,同中有异,学者识之。
  论热证的遣药思路
  一切疾病,就病性言之,不外寒热两类,故热证可以见于任何部位。以脏腑定位,则五脏所属皆有热证;以热势浅深定位,则卫、气、营、血各部都有热证。正因如此,卫气营血与脏腑辨证,才能成为热证的辨证纲领。邪热为患,常见纯热无湿和湿热互结两型,涉及气血津液各个方面。
  纯热无湿之候,以热盛阴伤为其特征,当从卫气营血辨证,病在气分,每多耗气伤阴;病在血分,每呈耗血动血,总以热盛、津伤、耗气、动血为其病变特征。若系湿热为患,当从三焦论治,而有热胜湿微,湿胜热微,湿热并重之分。热证自当清热,但须恰到好处,寒而勿凝。寒凉太过,将会克伐阳气;病重药轻,又有药不胜病之虞。要想做到寒而勿凝,必须注意因势利导而令热有外出去路。导热外出的去路有三:体表之热,清中寓散,葱豉白虎汤用葱豉疏表泄邪,清营汤用银翘透热转气,羚角钩藤汤用桑菊疏散风热,都寓此意;湿热为患,清必兼利,借助渗湿之品,引导热从前阴而出,导赤散之用木通,龙胆泻肝汤之用木通、泽泻、车前皆是;脏腑实热,清中寓泻,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凉膈散、泻心汤等之用大黄,都有导热下行之意。
  论湿热证的遣药思路
  湿热虽然以脾胃为其病变中心,证象却可见于五脏。脾运障碍,湿浊内停,津气交阻,升降失调,则以面色淡黄,或如油垢,秽气触人,渴不引饮,食少、胸痞、腹胀、呕恶、便溏,或溏而不爽,或呕利交作,舌质红,苔黄而腻为主证。如果病在二经之表,多兼少阳三焦气机不利,水道失调,湿郁热蒸,而呈寒热起伏,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下流归肾,则呈小便淋涩,阴囊潮湿,带下臭秽;壅塞肝胆,则呈胸胁胀痛,或身目发黄,或发痉发厥;犯于肺,则为鼻塞、咽肿、咳嗽;上蒙心包,神机被阻,则昏不知人,或精神异常;壅塞清窍,则龈肿、耳聋、头昏、眼花。其基本病理是湿热互结。湿是自身功能失调,津凝而成;热是外邪相侵,气郁所化。
  治疗湿热证时要注意几点:
  ①湿与热的孰多孰少:热盛湿微,偏于阳明之表的,以清热为主,燥湿芳化为辅。因湿热在于少阳三焦,脾湿仅为兼见症状,故应着重清阳明少阳之热。湿胜热微,偏于太阴之里的,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因为湿阻中焦,重用燥湿芳化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