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血压病辨证论治:朱良春
朱良春临证心法
朱良春教授(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中医师,著名中医内科专家,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具有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学验俱丰。朱氏认为,中医学高血压病辨证论治:朱良春
朱良春临证心法
朱良春教授(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中医师,著名中医内科专家,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具有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学验俱丰。朱氏认为,中医学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心悸、心烦、头面烘热或脊背升火、神倦、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足胫不温、小便频清、妇人带下清稀等症状,应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颇有独到之处,善用虫类药物,疗效卓著。临证心法如下:
1、气虚痰瘀证候用双降汤屡收效验
“高血压病因病机虽有多种,但总以肝肾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亢为主要关键,临床证实气虚夹痰瘀亦是高血压之主要病机之一”。朱氏自拟“双降汤”调气血之虚,去痰瘀之实,虚实同治,去瘀降压,降脂降黏,随证加减用以治疗气虚夹痰瘀见证之高血压病,伴高血黏、高血脂者每收著效。~5克(粉碎装胶囊服),生黄芪、丹参、生山楂、豨莶草各30克,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克,泽泻18克,甘草6克。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兼夹之证,此型高血压病患者往往伴高血黏、高血脂。盖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则运化无能,膏粱厚味变生痰浊,乃至气虚痰瘀互为因果。如脂浊黏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脂浊溶于营血遂成高血黏,故变生诸症。
邓铁涛教授曾谓“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高血压病多因情志失调而发生发展,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血脉瘀滞。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变化多不同程度受情志因素的影响。因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畅行无阻,血压即可保持正常。若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一则瘀血内生;二因木郁则土壅,土壅则枢机失转,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张锡纯指出:“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故痰浊内生”。临床所见气虚夹痰瘀即是高血压病常并发心、脑、肾、眼底病变的诱因。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血管病、眼底病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均与气虚兼夹痰瘀密切相关。气虚兼夹痰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亦被现代医学之病理学研究所证实。气虚夹痰瘀之病机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角度看,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浓、黏、聚、凝的异常变化和微循环障碍。临床所见高血压病多发生在男女更年期前后,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这又与中医学的年老久病、多虚、多痰、多瘀的规律相吻合。因此,朱氏从气虚夹痰瘀着眼,创“双降汤”治疗高血压、高血黏、高血脂是经得起中西医理、法、方、药推究的治疗特色和临床宝贵经验。方中用水蛭、地龙破血逐瘀为主药;合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通脉;生山楂、泽泻、豨莶草,除有降脂泄浊之外,还有去瘀降压之功效;重用黄芪补气降压,取其双相调节之妙,补气则血行畅达,补气则可免除破瘀伤正之弊。更要提及的是黄芪降压和升陷之理,此乃“双相作用”,如何掌握升降之机?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