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贵州省黔西县八年级9月月考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一支未使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可清楚地听到闹钟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会逐渐变弱,甚至听不见。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 (选填“会”或“不会”)再次清楚地听到铃声。通过这一实验事实可近似说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21.如图,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锯条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使它长度的3/4伸出桌外。拨动它的顶端,可以观察到锯条在振动的同时发出声音。然后回缩一些,使它的1/2伸出桌外,再次拨动它,可以观察到锯条振动变快,并能感受到声音随之发生变化。类似实验再做几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2.(6分)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3.如图所示机械秒表的示数是 s。
五、综合应用题(要写出解题过程,共26分)
24.(6分)下雨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有一个人看到闪电5s后听到打雷声,问打雷的地方距离此人的距离有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5.(10分)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
(1)求海洋中该处的深度(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2)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26.(12分)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8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在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的25s.问: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一支未使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分析】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解:根据日常经验和观察可知,一支未使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均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的估测的理解和掌握,学习中要主动对身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练习,积累估测的经验,同时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 B. C. D.
【分析】(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3.“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 )
A.分别是船和山 B.分别是山和船
C.都是船 D.都是山
【分析】本题中研究的分别是山和船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解:以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山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所以“是船行”。
故选:A。
【点评】选择参照物时,一般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但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果以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就是运动的,可根据题意进行判断。
4.一辆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