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为政以德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4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为政以德教案.docx

上传人:大于振 2022/8/8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为政以德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这篇课文,我们将第一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尔后解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详尽举措;最后将“德治”与“法治者须于此善体,不能够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
政者能够不论民命,而高挂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此亦一义命之辨。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杀身成仁,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各申一面,不相害。(李泽厚《论语今读》)
11.17
1.鸣鼓而攻之
敲起鼓来声讨他。后这个词比喻浩浩大荡地加以声讨。
2.解析
这与当时的田赋制度有关。孔子反对对贵族有益、对百姓有害的新财政制度,所以大发性情。反对强
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素来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
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痛恶,除了上边讲到的一点,还由于“季氏富于周公”自己就与礼相违,
还要“聚敛”,这就更不合理了。
此处孔子说的“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也反响了“为政以德”的一个方面,即
孔子爱学生,但更爱礼义。
12.9富民

举贤去恶。
1.如之何
2.君孰与不足
3.解析:
《朱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够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
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这一章,能够联系上一章来看,讲得都是富民问题。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当以人为本,而有若的这
一番高论也正表现了这一理念,怪不得西方社会亦主张学****儒家经典。儒家的民本思想。
思虑:有若与哀公的对话,反响了什么问题?
儒家与统治者的分裂。
“抑哀公斯问也,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己之不足,此岂君道哉?”(李光地《论
误札记》)
小结思虑:
1、这些章节的要点词是什么?
富足
2、儒家提出了哪些“富民”政策?
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
富与信:去食留信
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
3、“藏富于民”可否意味着“民富于君”或“与君同富”?(结合回答这个问题)
均无贫
16.1
1.古今异义:
1)有事
有战事,指采纳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2)认为
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现代汉语的“认为”是认为。
3)既来之,则安之
课文是使动句,“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之”为代词,指代上文的“远人”。意为把远人招
来此后,又要使他们平定下来。现代可是借用字面的意思,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句子成了主动句,“之”也已经完整虚化,只有填被音节的作用。
2.成语
1)既来之,则安之
2)土崩崩溃
3)祸起萧墙
4)季孙之忧
谓忧患将发生在内部,而不在外面。
5)陈力就列
陈力:贡献才力。就列:担当职位或官职。谓依据自己的才力到任相应的官职。
6)开柙出虎
原指看守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歹人。
7)大动兵戈
兵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3.均寡二字
“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财宜乎均,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人宜乎安,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下文云“均无贫”,此承上句言。又云“和无寡,安无倾”,此承下
句言。观“均无贫”之一语,可知此文之误易矣。《春秋繁露·度制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可据以校正。”(俞樾《群经平议》)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同样?
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样样级地位的人各自获得应该获得的部分),你认为有
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讲解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产的
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停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质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保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能够能拥有这类思想。所以,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讲解应该是吻合孔子的原意的。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正),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