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docx

上传人:麒麟才子 2022/8/8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中国向近代化转向的重要时期,也是近代启蒙思潮蓬勃进展的时期。“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争论国民性的问题,致力于国民性改造和国民理想塑造的人”[1],对中国教育的宗旨是培育人才,而教育的宗旨也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进展和变迁不断进展和变化。梁启超的教育宗旨从戊戌维新时代的培育政治人才到20世纪初年的培育“新民”,说明他对教育的着眼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培育少数“政治人才”的教育向近代国民教育转变,教育的对象变为更广泛、更一般的国民。
  (二)重视培育公德
  近代梁启超争论中,梁启超道德思想争论相对被忽视,而且争论者“比较忽视梁启超在现代中国早期对道德重建的思考”[4]。晚清以后,中国陷入空前的道德危机,梁启超不忘如何重建中国的道德传统,考虑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化时如何进行道德重建,他对公德和私德的论述即是一例。何谓公德,何谓私德,他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身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行缺之俱也。”[3]190他认为私德教育是中国几千年来德育的中心点,造成中国人私德发达而公德萎缩,公德是我国国民最缺乏的国民性之一,应当培育中国人的公德心。中国传统伦理留意处理个人与个人关系的私德,而忽视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公德。因此树立国民的公德意识成为培育“新民”的当务之急。
3
  梁启超提倡的“公德至上”思想是合乎时代需要的。他看到传统中国留意私德和当时中国社会道德风尚的“***堕落”、文明程度的低下,强调培育国民公德无疑是切中时弊的。
  (三)论尚武
  梁启超认为国民柔弱不武的风气必需予以扭转,缺乏尚武精神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一大耻辱。他提出尚武既要讲究尚武形式,更要讲究尚武精神。要养成尚武精神,就必需具备“三力”,即“心力”、“胆力”和“体力”。“心力”是在特殊条件刺激下而产生的一种身体强力。“胆力”是无所畏惧的行为力气。“胆力”由自信力所产生,大凡人间的一切境界,没有不是人心自造的,“自古英雄豪杰,立不世之功、成建国之伟业”,没有一个不是凭“胆力”冒大险、克服困难而得来的。“体力”是指健康的体魄。体魄与人的精神有亲热的关系,“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为有健康体魄,国人要“靡不汲汲从事于体育”[3]268。为此,国人应当“练其筋骨****于勇力,无奄然颓惫以坐废也主”[3]268。他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国“民族不武”的缘由,呼吁抛弃传统观念和****俗,以强力抗外侮;他号召“同胞奋其雄心,鼓其士气”,“易其文弱之旧****奋其勇力”。
5
  梁启超的“这些观念,明显是在中国被帝国主义群雄眈视、随时可能亡国的现实中产生的,它的正值性和合理性,体现在对救亡图存的实效上,而五四以后,梁启超在文化观念上则有由有用向学理回归的倾向。”[5]
  三、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启示
  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容丰富、深刻,具有良好的教育学意涵,下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在教育目的方面,教育究竟要培育什么样的人?这是今日的教育者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梁启超在一个世纪前提出培育“现代国民”,而不仅仅是培育少数的“精英人才”的观点对于今日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