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古诗词中的色彩教学.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中的色彩教学.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8/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中的色彩教学.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词中的色彩教学
 
 
杨渊默
[摘           要]  古诗词中的颜色是作者展现情感的媒介之一。主要将诗词中的颜色分为两类:单色运用及双色彩(或多色)的搭配运用,并研究其构成的各种美学意象,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更是让这种色彩的对比错落有致,将瞬间的光影变化工微入画,令人惊叹。此外,“瑟瑟”还有凉寒之貌,萧索之意,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上》有云:“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刘希夷也在诗《捣衣篇》中吟出:“秋天瑟瑟夜漫漫。”此处“瑟瑟”与“红”的对比,也是“萧索寂寥”与“欣喜热闹”的对比。细细品味诗人此刻的心境: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的白居易,在牛李党激烈的争斗中,尝尽了朝官的难言滋味,此时外任,是“苦涩寒凉”中的“轻松愉悦”,不正是“瑟瑟”与“红”的真实写照吗?夕阳西沉的江边,本是极平常的景致,诗人惜墨如金,仅用“瑟瑟”与“红”的颜色对比,便将残阳碧波的交辉与自己的心境结合,绘声绘色绘情,无怪乎清代王士祯在《唐人万首绝句》中评云:“丽绝韵绝。”
“红”与“绿”的对比,如此令人惊艳,而“红”与“绿”的反衬,又是另一番意韵了。王维对于颜色的把握更是信手拈来。如《山中》这首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全诗无一句写“秋”,但“白石出”“红叶稀”即让读者感受到了濃浓的秋的气息,最后一句“空翠湿人衣”的“湿”字来得最妙,明明“山路无雨”,那是什么浸湿了行人的衣裳?作者云是“翠”色,那苍翠的山色,本是空明,又如何能浸湿人的衣裳?我们还是要回首前文提到的稀疏的“红”叶,红叶是温暖的、明亮的、浓郁的,而红叶如此稀稀落落,它的背景即是满山满谷的“浓翠”。“红”越稀
少,“翠”就越满溢,“白石出”渗透出的“秋寒”,让这“翠”愈发“蓊郁苍美”,而又因“红”的具体,“苍翠的山色”作为背景就愈发“空明”。“空翠”不会湿衣,但在“红叶稀”的陪衬下,它翠得那样浓、那样寒,让整个空气都充满了翠色,“湿”就是这“翠”似真似幻的表现啊。
:诗文里数目有“虚数”和“实数”之分,这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可以推广到数目以外。譬如颜色,诗人描述事物,往往写得仿佛有两三种颜色在配合或打架,仔细推究,才知有些颜色是假的,诗文里的颜色也有“虚”“实”之分。钱先生举了苏轼“红”“翠”合用的名句,“一朵妖红翠欲流”,原来“翠”不是指绿色,而是“乃鲜明貌,非色也”。
的确,除前文提到的诗词外,“红”与“翠”能营造出如杜甫《狂夫》中的“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的娟净之美,也有柳永“满目败红衰翠”的凄怆之境,还有便如苏轼这句“一朵妖红翠欲流”——“翠”在此地“虚有其表”,但也并非虚设,若没有这个“翠”,红得既不灿烂也不娇艳,“红”也立刻黯然失色了。
这种用一个颜色陪衬另一个颜色的方法,在李商隐的诗中也出现过。“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风雨》),青楼原指帝王之居,但在这句诗中,“青”却强烈地衬托着“黄叶”的“枯黄”——近处的黄叶,在风中雨中飘摇、瑟瑟,不知所去所归,而它的背后,那大片大片虚化的背景是用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种虚虚实实、模模糊糊的“青”,增强了天地空间的距离感,它们疏远冷落着这片本已凋衰、更饱受风雨摧残的黄叶。
,还有一种色彩搭配的技巧,是通过语言来勾勒光线的明暗影像,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