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宛妙泮水.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宛妙泮水.doc

上传人:香菱 2022/8/9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宛妙泮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宛妙泮水
万作 地处三县界,名自泮水河,四百余年的日渲雨润,成就了一个亦田园、亦小镇、亦人文的去处——它就是西出遵义县城六十公里的泮水场。
泮水场为泮水镇政府所在地,南依金沙,北望仁怀,腰缠326国道,阡陌交通,田畴青绕。宛妙泮水
万作 地处三县界,名自泮水河,四百余年的日渲雨润,成就了一个亦田园、亦小镇、亦人文的去处——它就是西出遵义县城六十公里的泮水场。
泮水场为泮水镇政府所在地,南依金沙,北望仁怀,腰缠326国道,阡陌交通,田畴青绕。《诗·鲁颂·泮水》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之佳句,唐代诗人温庭筠有“泮水思芹味,琅琊得稻租”之咏叹。可见,泮水者,乃宛妙之地也。
“泮水”二字,极具文化含量。《辞海》有二解,一曰:古时学宫前水池,状如半月。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二曰:泮水为鲁(今山东)境内的河流名,“泮宫”为建造在泮水边的鲁侯之宫。到底泮水场之名系出何典,泮水镇万寿宫碑文提示:泮水场建于明隆庆元年八月,因场址地形三方有水,独北方无,故取名泮水。我以为,还是民间解释最为有趣:说早年异常干旱,百姓祈望上天赐水,故称“盼水”。后因水多成灾,又祈求减去一半,在“水”旁加“半”,便为现在的“泮水”。
仅“泮水”之名,就有如此丰富解释,让人油然起敬。我是深秋时节访问泮水场的,可风光如画的泮水河两岸却给了我春天般的愉悦:那青葱的竹木,悠闲的鹭鸶。极易让人进入到杜甫笔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画意境。泮水河是一条天惠之河,发祥于延绵起伏的大娄山南麓,泽被数十平方公里流域内的夜郎大地,使得一衣带水的黔北人家,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泮水镇处在黔北文化、水西文化与巴南文化的交汇点上,人文灿烂,英才辈出。最具代表性的学人袁道晓生于斯、长于斯,少时熟读“四书”“五经”,弱冠之后又深得中原文化精髓,先后考中秀才、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北京会试,考上恩贡,是泮水地方入学获取功名第一人。此后有中进士、登士郎、文武秀才者众,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泮水镇仅博士以上学历的就有九人之多。
厚重的文化积淀,托起了古老而年轻的泮水镇,那依然矗立着的赵楼与部分完好的潘家大院,如同立体名片,印证了泮水场昔日风华。坐落在中街的赵楼,高十余米,五六米见方,上下两层,楼顶留有垛口,让人联想到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石条、青砖、石灰构成的墙面,虽已斑驳,但一楼石门两侧的隶书对联仍依稀可辨:
学慕巢经全集且藏新石屋
楼怀牂北瓣香惟奉本师堂
横额为“景仰春风”。如此厚重蕴涵,足见楼主人的文化修养。据《遵义县泮水镇志》介绍,赵楼为傅道新为感谢恩师赵乃康而修建的藏书楼。《志》载:“楼上箱中装有《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巢经巢全集》及遗诗,赵乃康先生遗著并手书楷、行、篆、隶法帖,赵松雪真迹画卷等二百多部古书。”傅道新学富五车,精通书法,还是沙滩文化的传人。所谓“沙滩文化”,因沙滩而名。沙滩位于遵义县新舟镇洛安江一带,那里江水缓慢,沙暖滩平,岸笼烟翠。以“西南三巨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在此渔樵耕读,其学术成就影响深远。这一文化现象被“浙大西迁”时的学者们称之为“沙滩文化”。
毋容置疑,赵楼的存在,正是沙滩文化在泮水镇的延伸。据记载,与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