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在人生化,让幼儿深感离开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人的情感油然而生。而心理环境的变化使幼儿与亲人的依恋出现了距离,依恋对象的改变,造成幼儿的不适应。所有这些变化,都会使幼儿出现哭闹、厌食、悲伤等焦虑情绪。
2、保教人员的教养态度。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样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保教人员“对孩子的哭闹、沉默寡言、坐立不安”能理解的占35%,不能理解的占47%,无所谓的占18%。可见,教师对孩子因分离焦虑所表现出的行为的理解是不统一的,因而对幼儿因分离所表现出的不安、烦躁、哭闹、甚至是拳打脚踢,有的不予理解,有的会采取训斥、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强制幼儿终止其发泄心中不满与紧张不安的种种行为。而在对教师角色权威性问题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认为教师应具有权威性的占45%,不需要的占17%,看情况的占38%,这说明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也是偏激的。保教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常以长者自居,力求“师尊”的刻板形象,随意批评、惩罚幼儿。不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教师教养态度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引发了幼儿分离焦虑这一负性复合情绪的发生,加深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隔阂。
3、家长的因素。第一是家长的溺爱。在幼儿入园前期,我对家长进行了访谈,从中得知:孩子在家吃饭、整理衣服,父母、祖辈完全帮忙的占五成,成人偶尔帮忙的占二成,独立完成的仅占三成。可见,这些“小皇帝”、“小祖宗”倍受祖辈和父母的宠爱,也直接导致幼儿自理能力欠佳,时时事事依赖家人,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难以忍受集体生活。其二是家长的过度严厉。表现为干涉过多,不允许孩子和其他幼儿交往、接触,使孩子失去了社会活动机会,导致孩子社会性发展缓慢,入托后人际关系紧张不安,或存在集团适应障碍。所有这些,势必会使幼儿产生社会性焦虑。第三是家长不恰当行为的影响。孩子入托也会造成家长的焦虑,这些家长常常是送孩子入园后,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搂搂,可谓难分难舍,更有甚者,在送孩子入园时,与孩子一起痛哭流涕。还有一些家长,当他无法制服孩子时,会不假思索地用“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来教训你”的话来制服孩子,无形之中使孩子对幼儿园蒙上了阴影。其实家长不经意的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幼儿,诱发孩子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4、幼儿自身的因素。幼儿自身独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分离焦虑的又一个原因,例如:午睡时不能自己穿、脱外套,不能独立用餐,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等,所有这些,使幼儿难以面对当前的许多行为。此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无奈和焦虑。而幼儿自身内向的性格也是造成焦虑的另一个方面。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亲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这样,依恋的情绪情感就更强烈,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偶尔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其社会性焦虑表现得更为剧烈。
在实践过程中,婴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幼儿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因此,为婴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改善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先决条件。
四、“分离性焦虑”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1、 以预防为主是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