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对“类哲学”的几点认识.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类哲学”的几点认识.doc

上传人:小舍儿 2022/8/10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类哲学”的几点认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类哲学”的几点认识
张锐 摘要:类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虽然都把人称为类存在,但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从动词性的人出发,后者是从名词性的人出发。出发的基点不同导致理论的旨向也有根本的异质性。
关键词:类哲学 人本系和关系是有本质上区别的,联系是一种自在性,而关系是一种自为性;联系是外在的、先定的、稳固的,关系是内在的、创生的、动态的。再次,人是“否定性”存在。这一点也是人作为类存在所独有的,人对他人、自然、自身的这种否定性存在不是一种纯粹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和他人、自然、自身的分裂,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否定即统一中的否定,是在区别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他人、自然、自身的融合关系,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其他存在作为肯定性的存在,只是一种自在的与万物和自身合一,与人的自觉层次上的融合不可同日而语。
了解了“类”在哲学中的这种含义,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类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区别。
二、类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区别
类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都是从人出发即以人为基点去解释一切问题的哲学学说,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类哲学是以现实的人及其生存活动为出发点,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则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或者说类哲学是以动词性的人为出发点,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则是以名词性的人为出发点。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反对黑格尔思辨哲学中建构的,它认为世界上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宗教的上帝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的自身本质的虚幻反映,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按自己的本质创造了上帝。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学就是人本学。反对把人分为两种独立实体,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反对把精神看成是自足的,认为人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思维的根基在于存在,应该承认人本主义在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斗争中的积极作用,但是他所理解的人虽然以感性***为基础,却是一个脱离了历史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人。这样讲并不是说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也谈人是社会动物,认为人不仅需要自然,而且人与人之间是彼此互相需要的,孤立的个人还不具备人的本质,人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可是,费尔巴哈所讲的团体,人与人的统一,并不是指社会关系,而是指的男女***的差别。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才是“类的实存”。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自然的道德伦理关系,而主要不是一种社会关系,这样也就不可能把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人在现实的生存活动的基点上创生的,而只能把关系理解为人一生下来就获得的、稳固的、自然性质的关系,这样来理解人的本质的性质,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没有从人的现实性即社会性来理解人,还是把人理解为一种“人形动物”,因为他只是强调人的自然性。所以,费尔巴哈的人在自然性上是具体的,在社会性上是抽象的,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用理性把人抽象化了,其实他只不过在相同逻辑的另一个极端用感性把人抽象化了。费尔巴哈仅仅看到了思辨哲学的无根基性,他把人作为哲学的根基,这本身是一个深刻的变革,但遗憾的是,他所理解的人只不过是自然性的、抽象的人,而不是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费尔巴哈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点,但同时指出他的根本缺点即费尔巴哈虽然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