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基于喀喇沁蒙古族特色的皮影艺术探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喀喇沁蒙古族特色的皮影艺术探析.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8/10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喀喇沁蒙古族特色的皮影艺术探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基于喀喇沁蒙古族特色的皮影艺术探析
一、历史起源
  蒙古族皮影源于滦州影。滦州影兴起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进展到鼎盛时期。蒙古族皮影属滦州影体系中的西路影,西路影语音较直,唱腔讲究快马轻刀,干净利落,节奏较快。
 。
  人物的头部多为正侧位造型,以顶、额、鼻、颚、后脑为轮廓构图,只刻划出一边脸和一只眼,因此民间把看皮影戏戏称为“两只眼看一只眼”。文生和旦角的面部基本上是阳刻素面,人物显得眉清目秀;花脸和丑角的头面多是阴刻实脸,眉、眼、口、鼻都有脸谱化的夸张变形。特殊人物的身体部位也有夸张和变形,如手臂腿脚等肌肉隆起、青筋暴露、额头突出,以显示出人物的特殊性格。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头面部来呈现,通过五官塑造性格,吊眉显示阳刚之气,平眉呈现阴柔之美,实脸圆嘴表现的是丑角诙谐幽默之态。因此有“通天鼻,眉线高挑,眉梢弯曲回收与瘦长的丹凤眼相连,樱桃小口,下巴尖翘,五分脸,七分装”的审美效果。
3
  常言道,手巧不如家什妙。蒙古族皮影的雕刻工具主要有凿眼工具和***两大类。凿眼工具分为圆形的、半圆的、套花的等10种左右。***分为平刀和尖刀,有20余种。平刀用来雕刻龟板、鱼鳞、“3”字等形状;尖刀用于雕刻特别细小的花形;半尖刀用来刻头发、胡须等。在雕刻艺人当中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形象生动地总结了雕刻技巧:刻花形――做活先把眼眼打,然后再把框框画;雕雪花――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棱刻出来,雕成雪花花;刻字――刻字先把四方画,横竖交叉就成了;刻旦角――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刻丑角――想笑,嘴角翅;刻头帽――先刻帽,后刻脸,最终再刻鼻子线。
  影人儿刻好后,就要上色。主要有五种颜色:红、绿、黄、黑、白。蒙古族皮影以大红大绿为主调,用黑色做为过度色,常用桃红色、黑色勾画线条,以分出层次。轻易不用紫色,实在分不出层次才用紫色。给影人着色不是随心所欲,要依据人物性格特点定颜色。比如,包公、张飞等以黑色为主;民间已定型人物的颜色基本是固定的,如猪八戒主色为黑,孙悟空主色为黄,关公绿袍红脸;皇帝以黄色为主调,米黄、棕黄、深黄,分别为年轻、中年、老年皇帝服饰的不同颜色。一般的小生、小旦用色任凭性较大,可依据人物性格特点和艺人对人物的理解着色。
  (二)卷本和唱腔特点
5
  以前,唱影的影匠多为男人,基本看不到有女人唱影。蒙古族皮影戏中的人物,归纳起来有生、小、大、髯、丑五大类。男人唱“小”,有时就要掐着喉咙唱,把喉结处的一块皮揪得老长,才能出来特殊的效果。前台观众听到的弯眉素面的妖美女子细润滑溜的柔腔浪调,其实就是这些憨粗的爷们儿掐着喉咙、暴着青筋制造出来的。
  戏和影是构成皮影戏的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行。
  从戏上看,皮影的戏文和唱腔受东北二人转、民歌的影响,唱腔较滦州影戏粗犷豪放,短促平直。唱辞格律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锦、三赶七等相当成熟的模式。不同的唱辞结构,有不同的旋律和效果,适应塑造形象各异的人物角色。
  滦洲影戏的唱腔,在形成的过程中吸取运用了民间音乐、民间歌曲、民间小调、叫卖调、哭丧调,又借鉴了兄弟剧种的声腔音乐,最终成为现在独树一帜又特别完善的板腔体声腔音乐。
  蒙古族皮影戏的唱腔有平唱和硬唱之分。平唱的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