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7
文档名称:

物流工程第六章设施布置技术及应用.ppt

格式:ppt   大小:2,418KB   页数:10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物流工程第六章设施布置技术及应用.ppt

上传人:小落意心冢 2022/8/10 文件大小:2.3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物流工程第六章设施布置技术及应用.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物流工程第六章设施布置技术及应用
系统布置设计
1961年理查德·缪瑟提出的系统布置设计SLP,在世界范围内设施布置都有较大影响,应用十分普遍。
SLP是一种条理性很强,物流分析和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程度分析相结合、寻求合(14-1)/2=91个,则A级约有2~5个,图中为3个。确定作业单位密切程度等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就是评级理由,在相关图中一般以代码表示,并在右下角列出表格。
18
这些理由一般不要超过8~10条。常见理由如:
工作流程
作业性质相似
使用相同设备、设施或同一场地
使用相同文件
使用一套人员
联系频繁程度
监督和管理
噪声、振动、烟尘、易燃、易爆等
19
非物流关系评级主要由上述理由确定,
A级一般只用于部门间有密切的工艺联系或使用相同的设备或场所,如钢材库和下料区、最后检查和包装、清理和油漆等。大量的人员流动也可定为A。
如果对A有些把握不准,就可定为E,如两个作业单位间人员流动量大但并不是每时如此,再如方便和安全要求、搬运物料要求和服务频繁和紧急等。
U是最多的,当两个作业单位间不需要相关或无干扰时采用。
X同A一样重要,但方向相反,是不需要密切靠近的。例如油漆间就不能和焊接间相邻。一般噪音、烟尘、发热、致冷和气味都是列X的理由。
20
因为这种评级是定性的,必须遵循以下的方法和步骤:
由设施布置人员初步决定各作业单位间的关系,并经集体讨论,充分阐明理由并作出分析。
访问相关图中所列作业单位的主管或上级,和充分的调查研究。
决定密切程度的标准,并逐项把这些标准列在相关图的理由表中。
对每一对作业单位确定密切程度等级和理由。
应允许任何人对相关图提意见,允许多次评审、讨论和修改。
21
作业单位之间物流相互关系与非物流相互关系往往并不一致,为了确定各作业单位之间综合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须将两个表进行合并。求出合成的相互关系——综合作业相互关系,然后从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综合相互关系出发,实现各作业单位的合理布置。
(1)确定物流(m)与非物流(n)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加权取值)——一般地m:n不应超过1:3~3:1,当比值大于3:1时,说明物流关系占主导地位,工厂布置时只需考虑物流相互关系的影响。
(2)综合相互关系计算——根据作业单位对之间物流与非物流关系等级的高低进行量化,并加权求和,求出综合相互关系。
(3)综合相互关系的等级划分——综合计算得出的是量值,须经过等级划分,才能建立与物流相互关系表相似的综合相互关系表。
综合相关图
22
综合相互关系等级与划分比例
23
示例:液压转向器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计算表
示例中须计算55对作业单位,计算分数在1—8之间,由此得综合相互等级划分表如下:
24
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示例)
25
平面布置方案的确定
明确了各相关的作业单位以及各单位之间的物流和非物流相互关系后,就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设计出各种平面布置方案。
这些方法根据作业单位划分的大小,可用于工厂总平面布置、车间布置和服务设施布置等。
平面布置方法主要是缪瑟的线型图法和Tompkins的关系表法,其它方法还有螺旋法等,下面主要介绍前两种方法。
26
缪瑟的线型图法
缪瑟提出的SLP中采用了线型图来“试错”生成平面布置图。
它的方法是用四条1单位长的平行线段表示两作业单位间的A级关系;三条2单位长平行线表示E级关系;两条3单位长平行线表示I级;一条4单位长平行线表示O级;U级不连线;X级用折线表示。
首先将A、E级关系的作业单位放进布置图中,同一级别的用同一长度的线段表示,A级线段最短,取一个单位,E级的长度为A级的两倍,依次类推。
随后,按同样的规则布置I级关系。若作业单位较多,线段混乱,可以不画O级关系,但X级必须画出。
调整各部门的位置,以满足关系的亲疏程度。
27
最后,将各个部门的面积放入布置图中,生成空间关系图。经过评价、修改,便获得最终布置。
这种方法比较繁琐,尤其是作业单位多的时候。
但它采用线段使各作业单位摆放有一定的距离,较适合分离厂房的工厂总平面布置。
下面以某叉车厂布置的例子来说明它的做法,已知叉车厂作业单位综合相关图如下图所示 (注意图中空格子均为U级关系)。
缪瑟的线型图法
28
29
先将AEIOUX关系量化为数值(参见表4-16),得14个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和按分值的排序.
作业单位代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接近程度
17
7
11
18
7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