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doc

格式:doc   大小:1,931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doc

上传人:儒林 2022/8/10 文件大小:1.8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2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阅读文献与资料
一 阅读书籍
1 彼得 德鲁克 《创新诱惑使中国倾向于更加依赖日渐式徽的传统能源。然而,煤炭和天然气固然令人兴奋.但是相比于巨量的可再生能源而言.却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可以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再生能源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是水到渠成之事。中国对水力发电的依赖令人担忧。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日益增多的干旱将会对中国的电力生产造成极大困扰,导致电力缺乏乃至中断。与此相似的是.生物乙醇的生产也将会与土地使用的问题产生激烈冲突。
因此,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20年后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与技术,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7
如果选择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条道路,那么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亚洲的龙头,引领亚洲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在亚洲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利于泛大陆市场的培育,并加速亚洲政治联盟的形成。中国也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推动整个亚洲实现向后碳社会的转型。
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反映出了权力关系本质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均采用垂直结构.倾向于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大权掌握在少数工业巨头手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模式却截然不同,其采取的是扁平化结构,由遍布全国、各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数千个中小型企业组成的网络与国际商业巨头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
这种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力量结构的转变不仅将改变中国的商业领域,对文化和政治领域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己创造信息并通过在线社交网络实现与数百万人共享的新一代中国年轻人来说.自己生产可再生能源并通过能源网络实现共享这一设想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现在,对于中国而言,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人才与资源,深刻地认知在21世纪上半叶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应该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①2012年3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l34.42万亿方,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方。
②参见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环境系的研究团队在2009年9月出版的《科学》(SciPHcP)杂志上发表的“Potential for Wind Generated Electricity in China”一文。MB McElroy,X Lu,CP Nielsen:
8
“Potential for Wind Generated Electricity in China”,in Science,Nov,2009
2 彼得 蒂尔《从0到1》 中信出版社
未来的挑战
每当我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这个不绕弯子的问题听上去很容易回答,其实不然。它挑
战智力,因为每个人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都是已被肯定的,一定被
人赞同。它也挑战心理,因为每个努力去回答的人都必须说一些
他们明知道并不为众人认同的看法,这需要勇气。出彩的回答很
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
通常,我听到的回答都是这样的:
“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亟待改革。”
“美国是非凡的。”
“世界上不存在上帝。”
这些回答都不好。第一和第二个陈述可能是对的,但有许多我们期待的未来是进步的。进步可以呈两种形式。第一,水平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
8
人已经表示赞同了。而第三个只简单套用了常见辩论中一方的观
点。好的回答应该按照下面这种模式:“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
实却是x的对立面。”我之后会在本章给出自己的回答。
那么,这个反主流的问题和未来有什么关系呢?从小处看,
未来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的集合。但是真正使未来如此独特和
重要的并非因为未来没有发生,而是未来的世界会与此刻不同。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的社会在之后100年都没有发生变化,那未
来就在100多年之后。如果在之后l0年世界改天换地,那未来
就触手可及。没有人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我们知道两件事:世
界必然会变得不同,但变化必须基于当今的世界。针对这个反主
流问题的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