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西方文明出路何在.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方文明出路何在.doc

上传人:286919636 2015/1/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方文明出路何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方文明出路何在
2013-04-25 16:05:43 来源:社会科学报  查看评论
作者:复旦大学俞吾金
在尼采思想的洪水泛滥过后,上帝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已经蜕变为一个纯粹外在的、轻飘飘的符号。在上帝缺席或退隐的后现代语境中,西方文明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是一个有待深思的问题。
基督教的危机内在于它自己的理论之中。在基督教的理论中,两个基础性的理论是“原罪说”和“救赎说”,而恰恰是这两个理论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众所周知,按照“原罪说”,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谁能告诉我幼时的罪恶?因为在你的面前没有一个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生一天的婴儿亦然如此。”在奥古斯丁看来,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是有罪的,而且没有一个人是纯洁无罪的,这实际上等于肯定了人性本恶,即人性本身已具有某种作恶的倾向。黑格尔把这个观念说得更为直白。在《小逻辑》第24节的
“附释三”中,黑格尔告诉我们:“教会上有一熟知的信条,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并称本性之恶为原始的罪恶。依这个说法,我们必须放弃一种观念,即认原始罪恶只是基于最初的人的一种偶然行为。其实由精神的概念即可表明本性是恶的,我们无法想象除认人性为恶之外尚有别种看法。”黑格尔不仅把“原罪说”和“人性本恶的学说”理解为同一个东西,而且在提出这一主张的同时,还激烈地抨击了启蒙时期兴起的“人性本善”的学说。
“原罪说”和“救赎说”成为许多哲学家和神学家为之苦恼的主题
按照《圣经》,上帝的使命是创造世界,当然也包含创造自然万物和人类。当上帝完成这个任务以后,他本来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在化身为蛇的魔鬼撒旦的引诱下,通过亚当的肋骨产生的、作为人类祖先的夏娃却偷尝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显然,这种行为源于原罪。于是,夏娃和亚当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这样一来,上帝在完成了创造世界的使命之后,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新的任务,即救赎堕落的人类。于是,“救赎说”成了基督教理论,特别是《圣经》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原罪说”和“救赎说”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为之苦恼的主题。
在叔本华看来,这两种学说之间似乎并不存在什么矛盾,但他暗示我们,原罪源于人的生命意志,上帝救赎人类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对意志的认识及从意志中解脱。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他这样写道:“——实际上原罪(意志的肯定)和解脱(意志的否定)之说就是构成基督教的内核的巨大真理,而其他的一切大半只是‘这内核的’包皮和外壳或附件。据此,人们就该永远在普遍性中理解耶稣基督,就该作为生命意志之否定的象征或人格化来理解‘他’;而不是按福音书里有关他的神秘故事或按这些故事所本的、臆想中号称的真史把他作为个体来理解。”显然,在这段重要的论述中,叔本华主张把上帝理解为“生命意志之否定的象征或人格化”,也就是说,救赎是通过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意志的否定的方式得以实现的。遗憾的是,作为深邃的思想家,叔本华却没看出这两种学说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然而,受益于叔本华思想而又与之决裂的尼采却洞见了这两种学说关系的真相。在尼采看来,如果基督教坚持把“原罪说”作为不可动摇的出发点,那么“救赎说”就成了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期票。从《快乐的科学》这部著作开始,尼采就发出了“Gott ist tot(上帝已死)”的绝望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