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对监管者的监管:以规制经济学的视角.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监管者的监管:以规制经济学的视角.doc

上传人:住儿 2022/8/1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监管者的监管:以规制经济学的视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监管者的监管:以规制经济学的视角
傅英略 规制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对监管主体“经济人”本性认识的过程。对监管主体的认识,直接决定着监管制度的出发点、侧重点和有效实施的途径。

一、公共利益理论―――监的。即使监管者在政治程序、社会舆论和学术观点的影响中确定了监管目标,但仍将陷入如何构造福利函数结构以及给每一个监管目标多大权重的艰难选择中。

二、利益集团理论―――监管者是理性的“经济人”

利益集团理论作为对公共利益理论的一个批判性成果,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利益集团理论主要包括俘获理论、监管经济理论和寻租理论等理论分支。其各理论分支共同的基本假设是: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能够使社会福利在不同的人之间转移;监管的需求方(利益集团) 与供给方(政治家和监管者) 都是理性“经济人”,都通过选择行为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俘获理论认为,政府监管是为了满足产业对监管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立法者被产业俘获) ,监管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被产业俘获) 。施蒂格勒认为,理性的各个利益集团从效用极大化目标出发,可能会通过说服政府使用其强制的权力这一基本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福利。政府监管是特定利益集团的一种收益来源,通过政府权力在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再分配财富,该利益集团就增加了收益。施蒂格勒的理论与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认为,监管主要不是政府对社会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应,而是产业中的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
寻租理论是俘获理论的延伸,其与俘获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监管者被俘获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经济分析和研究。寻租理论把监管过程看成是一个“寻租”过程,把视角扩展到监管的政治决策过程,认为由于被监管企业有需求获得监管者垄断权的动机,使他们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努力,如游说与行贿等,来达到让监管者帮助建立和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即经济租) 的目的。
利益集团理论认为,政府监管者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收入或效用最大化,政府能理性地选择可使其效用最大化的行动;政府监管者追求的间接目标是利用其基本资源―――权力来获取金钱和非金钱的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理论缺陷的弥补主要表现在:首先,利益集团理论强调监管者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二,利益集团理论强调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冲突。第三,利益集团理论强调监管也是有成本的。

三、激励性规制理论―――如何监管监管者

大多数规制理论的学者很少在政府机构和政治委托人之间做出区分。佩尔斯曼、贝克尔等人建立了利益集团政治影响的正式模型,但他们将政治体系当成了一个黑箱,将每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概率描绘成所有压力水平的函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伦、斯比勒、拉丰和梯若尔等人在坚持监管者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引入了政治学中监管体系的非整体观,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来研究监管问题,从而建立了利益集团范式下的激励性规制理论。
他们建立了一个基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模型,假设监管方式是监管企业的回报率和价格,委托―――代理关系是三层科层结构―――企业等利益集团、监管机构、国会。企业是代理人,拥有技术参数的私人信息,并选择一个无法观测的使成本降低的努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