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弱者的姿态,智者的风范.doc

格式:doc   大小:10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弱者的姿态,智者的风范.doc

上传人:lxydx 2017/7/20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弱者的姿态,智者的风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弱者的姿态,智者的风范
《鸿门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第二模块“仔细理会”的第二篇文章,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文章记载了楚汉相争初期刘邦与项羽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司马迁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司马迁把更多的笔墨放在项羽身上,而对刘邦的刻画则主要是为和了项羽形成对比,来突出项羽简单粗暴、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以揭示项羽最后必然走向失败的原因。这里我们不妨调转镜头,把目光聚焦到刘邦身上,一起来“仔细理会”《鸿门宴》中的刘邦形象,一窥他后来能够成为大汉开国帝王的一些原因。
一、柔弱胜强的政治家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老子认为这个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是水,但它却无坚不摧,“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最智慧的政治家往往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而刘邦就颇通“示弱”的艺术。
向臣子示弱。当得知项王要攻打自己的时候,“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这里固然有刘邦突临危急的慌乱无措,但更多的是他在向张良“示弱”、求救。他称张良为“君”,君是对方的一种尊称,一辈用于平辈同列之间。而实际上刘邦是主,张良是仆,
“为韩王送沛公”,很显然,刘邦在张良面前表现得极为谦卑,在向张良展示自己的“弱”。当张良心中已有计谋之时,反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先是“默然”,以表示自己听信了“鲰生(浅陋的人)”意见的懊悔,然后又诚恳地说:“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再次向张良示弱。张良这时立刻向刘邦献出了“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计策。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跑之时,两呼张良为“公”(“公为我献之”“公乃入”)。“公”也是敬称,而且一般用于对长辈的,很明显,刘邦再降身份,如此“知遇”,怎能不激发张良“士为知己者死”的壮士豪情,欣然留下来为他断后。刘邦不逞匹夫“强”,而懂得用政治家的“弱”化解了危急。
向项王示弱。第二天见到项羽,一开始就是“谢曰”,即以道歉的语气说话,就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这里把自己称为“臣”,项羽为“将军”,俨然是臣子与帝王的关系,表达对项羽的尊敬。“不自意”三个字又在向项羽示弱,意思是“我”刘邦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才得以入关的,若非如此先入关的就是项王您啊!这对于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项羽来说无疑是一颗“糖衣炮弹”,听了心情怎能不舒服呢?
“善用人者为其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刘邦在臣子面前摆出一副无能的样子,激发臣子的表现欲望,让其为自己效力;“刚者易逝,柔者长存。”刘邦在项王前又摆出一副软弱的样子,麻痹项羽,让他失去戒备之心,可以说刘邦的“示弱”
艺术非常高超。
二、委曲求全的外交家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弱国无外交”,作为弱方,想在强者面前保全自己,“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刘邦深谙此道,尤其表现在他与项伯和项羽的交往过程之中。
当张良献计时,刘邦赶紧问项伯的年龄,又是把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