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那么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
三、地球公转和季节
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挪动。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那么扩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
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夏至日到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到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φ-θ|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2)各地厚度不一;(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2)上部有一软流层;(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互相联络,互相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水圈
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和大气、水和岩石圈互相浸透,互相影响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因此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那么越长。由于地球外表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程度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程度运动
图示:
太阳辐射
冷热不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