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九乡河说明
基地现状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位于南京市主城以东,呈南北向贯穿仙林新市区中部,将整个新市区分为东西两片。规划范围北起长江口,南至沪宁高速公路,东西主要以二环辅路为界,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600米左右,规划总面中央景观花园。
规划区内除即将建设的南北向二环高架外,有沪宁铁路、城际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等多条区域交通线呈东西向穿过。规划区即作为新城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周边的居民,同时也是展示仙林新貌的景观廊道,其沿线景观和城市界面设计的好坏将极大影响来往人们对仙林新市区的印象。将规划区作为城市中央公园,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景观设计。空间尺度做到既能被坐车通过的人们快速感知其
特色,又值得人们进入细细品味。
青山碧水,红花绿树,新鲜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加上迷人的景致和丰富的休闲设施,规划区由“分界”转化为“媒介”也就水到渠成了。甚至有希望依托栖霞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南京的一大生态休闲旅游线。
控制要求
生态廊总体控制原则与要求:
一、尽量保护规划区内现有生态系统,严格控制城市建设。二、规划区312国道以南,绿地率应大于92%;二环高架两侧40米内、二环辅路朝二环一侧20米内以及市政设施防护走廊内不允许有任何地面建筑。三、绿化配置选择原生树种,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以常绿乔木为主,乔灌藤草相结合。四、严格限制九乡河两侧用地的污水排放;尽可能采用生态型驳岸;通过修建坝、闸来稳定水位;通过设置湿地公园、净水设施来改善水质。五、周边用地规划应保留规划区与周边山体的生态通道。
休闲廊总体控制原则与要求:一、规划区内的休闲活动以室外活动为主,并围绕一定主题系统布置。二、规划区312国道以南的主要道路交叉口附近,宜布置少量景观性休闲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8米(占地面积小于300平方米的景观塔可放宽至20米);建筑体量不能过大,单层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要求局部覆土,,具体要求详见分段控制指标。三、通过种树、堆坡、设置片墙和玻璃长廊,围合相对安静的活动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四、充分利用高架路下的空间作为市民活动及遮风避雨的场所。五、周边地块的开放性公共设施,如会所、酒吧、茶室、学生活动中心等,建议靠近规划区设置,与规划区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景观廊总体控制原则与要求:一、规划区内景观设计以自然山水、植物造景为主,不做超大尺度的人工景观。二、针对坐车感知的特点,各节点景观应大气整体,特色鲜明,空间的节奏也要考虑到车行速度;而对于进入体验的人来说,又希望空间尺度宜人,步移景异。三、将规划区作为城市中央公园进行景观设计,各环节从空间的收放尺度,建筑的造型,到植物高
低、色彩的搭配、场地铺装材质甚至高架路的柱子饰面都要精心考虑。四、对沿线地块界面提出城市引导要求,并控制从主要道路上看规划区和规划区内看周边山体的主要视觉走廊。
主题策划
在对快速路两侧用地重新定位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快速路两侧现状的生态、景观、文化资源,结合周边居民生活要求,对规划区内的活动内容和景观特色进行精心策划,吸引周边居民前来,促进其由城市各片区间的“边界”转变为各片区联系的“媒介”。规划区全长12公里,应挑选主要的空间节点,确定不同的主题进行设计。
确定主要空间节点位置
一、便于路两侧片区联系的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应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建设条件。包括:栖霞寺入口服务区、仙林大道交叉口地区、仙西轻轨仙北侧地区。
二、主要过境道路交叉口地区。包括滨江区、沪宁铁路交叉口地区、312国道交叉口地区、沪宁高速交叉口地区。其中沪宁铁路交叉口与栖霞寺入口服务区相邻,可视为一个节点。
三、这六个节点之间间距均匀,都在2500米左右,车行时间约2分钟,也较为适宜。
确定空间节点景观主题和活动内容
滨江区,主题:渔火江风
该节点的最大特点是滨临长江。开阔的江面,清新的江风,雄伟的四桥及来往的船只,为本节点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资源。在大桥南口规划大桥公园,并在公园与现状的轮渡码头结合处,规划以观江景、品江鲜为特色的休闲街。街道风格要与栖霞古镇协调。严格控制从大桥看栖霞山的视觉效果。
栖霞寺入口服务区,主题:古刹闻钟
该区已由同济大学规划院进行设计(《“栖霞广厅”城市设计》),本规划认同其“建立栖霞镇活动和栖霞寺旅游合一的中心,促进南京栖霞文化、民俗、旅游活动的发展,突出宗教(寺和石窟)文化和红枫生态文化为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的总体定位,并建议其将空间景观轴延伸至二环东侧。
312国道交叉口地区,主题:五彩仙林
此节点为城际铁路、312国道与二环的交叉口,且内有多条市政走廊,不宜房屋建造,但周边青山环绕,景观较好。因该区毗邻栖霞山,可将栖霞山红枫文化延续过来,呈梅花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