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短波和超短波通信系统23
1
(1)干涉衰落
根据此特点,可以采用频率分集的方法克服这种衰落。
(1)干涉衰落
★衰落信号的振幅服从瑞利分布
在非骚动短波传播期间,也就是不存在电离层暴变的时期,电场强度的快变频移)
短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多径效应,不仅使接收点的信号振幅发生随机变化,也使信号的相位起伏不定。即使只存在一条射线,也就是单一模式传播的条件下,由于电离层经常性的快速运动以及反射层高度的快速变化,使得传播路径的长度不断变化,信号的相位也会发生变化,使信号的频率结构发生变化,频谱产生畸变。这种频率发生变化,畸变的现象称为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频移在日出和日落期间呈现出更大的数值,此时很容易影响采用小频移的窄带电报的传输。此外,在发生磁暴时,将产生更大的多普勒频移。在电离层平静的夜间,一般不存在多普勒效应,而在其他时间,多普勒频移大约在1~2Hz的范围内。当发生磁暴时,频移最高可达6Hz。以上给出的2~6Hz的多普勒频移是对于单跳模式传播而言的。若电波按多跳模式传播,则总频移值按下式计算:
5.相位起伏(多普勒频移)
5.相位起伏(多普勒频移)
式中,n为跳数;△f为单跳多普勒频移;△ftot为总频移值。
(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
6.静区
由天波的反射原理可知,入射角越小,反射线达到的地点距发射点越近。当入射角小到一定值时,电波就有可能穿透电离层而无反射。天线发射的同一频率的电波一般不是一条射线,而是一簇波束,在此波束中由于入射角度不同,有的反射的远,有的反射的近,有的穿透电离层而无反射。很显然,电波的最近反射点至发射点之间是没有反射电波的,这种现象称为天波的越距。
6.静区
在进行短波通信时,天线发射的电波,除有天波传播外,还有地波传播。一般来说,地波最远可达30公里,而天波从电离层第一次反射落地(第一跳)的最短距离约为100公里。可见30~100公里之间的这一区域,地波和天波都覆盖不到,形成了短波通信的寂静区,简称静区,也称为盲区。盲区内的通信大多是比较困难的。车载台均存在通信盲区问题。
静区
6.静区
静区是长期困扰短波“动中通”的一大难题。解决通信盲区的方法有:一是增大电台的发射功率以延长地波传播距离;二是采用较低的工作频率。由于静区的大小与电波频率、电离层电子密度及发射功率有关。频率越低,电子密度越大,发射功率越大,则静区越小。三是采用高仰角天线,也称高射天线或喷泉天线,以缩短天波第一跳落地的距离。仰角是指天线辐射波瓣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仰角越高,电波第一跳落地的距离越短,盲区越少,当仰角接近90度时,盲区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
7.昼夜间信号差别很大
收听收音机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夜间收到的信号多而强,白天收到的信号少而弱。有时还有另一种现象,在白天收到的信号,夜间却消失了。这些现象应如何解释呢?要解释这些现象,还应从电离层的变化说起。
7.昼夜间信号差别很大
电离层的层数、各层的高度和电子密度在白天和夜间是不同的。在白天,电离层的电子密度较大,而且存在D层。当电波穿过D层时受到的吸收很大,再加上E层和F层的吸收,反射到地面的电波很弱,只有少数在有效通信距离内大功率发信机送来的电波较强,故收信机在白天收到的信号弱而少;在夜间,D层消失,而且E层和F层的电子密度减小,这样电波受到的吸收大大减小,反射到地面的电波较强,故收信机在夜间收到的信号多而强。
7.昼夜间信号差别很大
在夜间,由于电离层电子密度减小,本来白天由E层反射的电波,夜间则改由F层反射了。F层比E层高,形成的静区就大。
本来某收信机白天位于A电波反射后的可收听区,到夜间则位于A电波反射后的静区了。这样,有些在白天可收到的信号,到夜间反而收不到的。这种现象,即使白天和夜间均由F层反射,也会由于F层昼夜间高度不同而发生。
克服昼夜间接受差别大的方法可以采用先进的实时选频技术来克服。
一、短波信道和超短波信道的特性
(一)短波和超短波传播的形式
(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
(三)改进无线传输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短波信道和超短波信道的特性
(三)改进无线传输质量的主要措施
为了提高短波、超短波通信线路的质量,除了系统设计时应适应传播媒介的特点外,还必须采用各种有力的抗干扰措施来消除或减少信道中引入的各种干扰对通信的影响,并保证在接收地点所需要的信噪比。下面在讨论无线电干扰的基本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介绍短波通信系统抗干扰的主要方法。
(三)改进无线传输质量的主要措施
1.无线电干扰
无线电干扰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接收天线从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