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doc

格式:doc   大小:2,60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doc

上传人:幸福人生 2022/8/13 文件大小:2.5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起源  宋代盐业生产研究方面,关于中国海盐晒制的起源问题,以往学者多认为晒法起源于明代。近年来,学术界渐渐认同海盐晒法的创始时间可以上溯到宋金时期这一论述,我国沿海晒盐的产生推至宋代。  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在南方如海南岛地区,阳光充足,是晒盐理想的场所。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宋代盐业生产技术包括煎制和晒制两大类,其进步则集中表现在井盐和海盐的生产之
中。在当时的四川,井盐钻井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在北宋庆历年间,川人在继承汉唐以来的大口径浅井的某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冲击式凿井法,凿出了一种新型盐井——卓筒井,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卓筒井技术的出现,堪称中国古代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为我国钻井技术的发展树起了一道丰碑,使钻井技术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宋代四川井盐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开辟了道路,使人类开采地下丰富的矿藏资源成为可能。根据文献记载,,到卓筒井出现前夕因为减产而跌到400多万公斤的低谷,然而在卓筒井出现之后的绍兴二年(1132年),井盐年产量达到3000余万公斤,,。明代:池盐与盐井的长足发展  到了明代海盐生产在整个盐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明代海盐资源分布在全国10省250个市、县,供给范围广阔,是一种跨区域性行销的盐种。明代海盐的生产中,晒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盐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盐产量不断提高。  明成祖迁都北京、增置武卫百司、派郑和下西洋,费用以亿万计,全由户部尚书夏元吉筹措,他设立
盐务衙门,以盐卡收税,谨防贪官。在明人宋应星《野议·盐政议》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而以三百万充无妄费,公私俱足,波及僧、道、丐、佣、桥梁、楼宇,当余五百万,各商肥家润身,使之不尽,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见其盛也。”其中利润有40%以上用以课税(一百万两)、建祠堂(三百万两)等方面,各商肥家润身五百万两。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在淮南、扬州一带推行了纲盐法。  明代海盐北起辽东都司,南至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的沿海地带;在长江以北分别是长芦、山东及两淮盐课司,长江以南则为两浙、福建盐运司。  明代池盐是西北地区“盐湖”所产之盐,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在山西,除解州、安邑的河东大盐池外,女盐池和六小盐池也是当时重要的盐池。女盐池系硝盐池,,“广袤三十里,《水经注》所谓女盐泽是也”。,它由永小、金井、贾瓦、夹凹、苏老、熨斗6个小盐池组成,“其池最大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