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居住于陷阱的狐狸
蒋 蓝 “狐狸多智巧,刺猬只一招。”
――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
动物一直在形而上领域晃动着身影,足以引起哲人们的别样之思。按照不成文的习惯,所谓“狐狸”,是指注重感性经验和细节分居住于陷阱的狐狸
蒋 蓝 “狐狸多智巧,刺猬只一招。”
――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
动物一直在形而上领域晃动着身影,足以引起哲人们的别样之思。按照不成文的习惯,所谓“狐狸”,是指注重感性经验和细节分析的英美哲学家,如逻辑实证主义与语言分析学派。例如在德国的学术重镇耶拿大学,青年黑格尔就追随天才的谢林,后来自己也成为“耶拿之巅”,那里就有一座狐狸之塔(Fuchsturm),逐渐成为智慧的象征。该塔约建于13世纪,少年尼采曾在此把栏临风,特意在日记里予以记载。而“刺猬”则是指热衷建立宏伟架构、崇尚整合的欧洲大陆主流哲学家,诸如康德、黑格尔以及20世纪的萨特、海德格尔等。据说,惟独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奇特的例外。他兼有“狐狸”与“刺猬”两种气质,从而当之无愧的成为沟通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桥梁。
对狐狸特有的狐疑特性,哲人们曾反复借喻至不同领域。比如,在分析君主应当怎样守信的问题上,马基雅维里更是提出了著名的狮子与狐狸的比喻。他主张君主必须效法狮子和狐狸,“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4页)鼓吹如此阴一手阳一手的御术,不得不让人反感。难怪在《牛津英汉百科大字典》中,马基雅维里甚至被称为“无节操的阴谋家,卖弄辞令的权谋政治家”。他的不朽著作《君主论》被称为是“邪恶的圣经”。
前不久读克里斯蒂娃的精神传记《汉娜?阿伦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文中(18页)的注释颇有兴味,是阿伦特反思老情夫海德格尔亲口讲的故事:
海德格尔十分骄傲地说:“人们说海德格尔是一只真正的狐狸。”这就是狐狸海德格尔的真实故事:
从前有只狐狸,由于不够狡猾,总是不断地落入陷阱。而且,他不会分辨陷阱的真假。于是他为自己挖了一个陷阱作为洞穴住了进去,好像这是一个普通的陷阱一样(不是出于狡猾,而是因为他总是把别人的陷阱当成洞穴)。不过他决定要以自己的方式变得狡猾起来,自己动手做了一个陷阱,按照他本人的尺寸设计,作为替别人设置的陷阱。后来,他又一次表现出对陷阱的无知: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进入他的陷阱,因为它摆明了是个陷阱而已。这时,我们的狐狸有了一个离奇的主意:他要以最堂皇的方式把陷阱布置一下,处处贴上标语,醒目地写着:“大家来看看这里的陷阱吧,世界上最漂亮的陷阱。”……
如果有人想去他家看看他,就不得不进入他的陷阱。当然,所有人都出得来,除了他自己。可是狐狸住在自己的陷阱里,骄傲地说:“我的陷阱里有这么多人,说明我已经变成了天底下最好的狐狸了。”此论断看来不无道理,只有一生都待在陷阱里的人最了解陷阱。
此文首见于阿伦特1953年的笔记《狐狸海德格尔》。克里斯蒂娃认为,阿伦特没有停止对“狐狸”设下“陷阱”指出质疑。但情况果真如此吗?
18岁时,汉娜?阿伦特和35岁已婚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开始了一段六